《以人為本的教學設計及網絡教學實施的研究》
(3)運用信息技術構建起學生精神世界的教學(信息技術所包含的內容和作為手段與工具時都能取到這方面的作用)
(4)構建基于信息技術環境的以人為本的教學設計的評價框架。
通過以上目標的完成對假設的驗證。
本課題的研究將采取分塊實施,分層推進,整體綜合的措施。具體操作為:將本課題的研究主體分為若干塊,成立相應的子課題組并各自進行針對性的研究,在對每一個單一的研究主題進行研究時,采用分層推進的方法,最后綜合各子課題的研究情況進行綜合提煉。
研究過程中,我們將首先致力于信息技術在發揮人性,提升學生主體地位的作用形式,再探索出信息技術作用于教學過程,倡導“人”性,以利于學生發展的設計規律,即將課程、信息技術、學生發展有機整合的教學設計規律。當然,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這種設計形態和方式所產生變化也在我們的研究之例。
四、課題的研究內容
1、從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的角度出發,以培養創造型人才為目的,研究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教學設計。
2、熟悉數字化教學平臺各模塊在教學中的不同功用及如何高效運用數字化教學平臺,達到變革課堂教學模式,促進網絡教學在我校全面開展,探討全校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方法與途徑。
3、開展探討與北大附中遠程教育合作辦學的方法與形式,創造性運用、研究北大附中遠程教育資源,達到優勢互補,同創共贏互利的最佳狀態。
4、研究以網絡環境為基礎,學生在遠程教育形式下的以學為主的教學設計與教學資源的創建、組合與存儲形式。
5、對學生學習狀態和學習結果的評價和管理方式、評價和管理系統的建立和使用的研究。
6、對主講教師,網絡課件制作者的評價、管理、考核和獎勵體系的研究。
五、課題的研究措施
本課題的研究將采取分塊實施,分層推進,整體綜合的措施。具體操作為:將本課題的研究主體分為若干塊,成立相應的子課題組并各自進行針對性的研究,在對每一個單一的研究主題進行研究時,采用分層推進的方法,最后綜合各子課題的研究情況進行綜合提煉。
研究過程中,我們將首先致力于信息技術在發揮人性,提升學生主體地位的作用形式,再探索出信息技術作用于教學過程,倡導“人”性,以利于學生發展的設計規律,即將課程、信息技術、學生發展有機整合的教學設計規律。當然,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這種設計形態和方式所產生變化也在我們的研究之例。
六、課題的研究對象和方法
本課題研究把全校各個班級的學生作為實驗對象,使我們的研究工作面向全體,而不是局部,更不是個別。通過課題研究促使全校學生整體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得到突破性提高,從而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本課題研究以行動研究法為主,輔之以觀察法、調查法、實驗法、等其他研究方法,研究過程定性為質的研究。
附:教學設計行動研究表
階段
主要任務
評價
計劃
學習新課程理念,結合第三次現代教育技術培訓考核工作,努力學習人民教育出版社下發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結合教研會議開展學習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課程標準教師培訓系列片,提高教師理論水平。
由各子課題組長(教研組長)對組內成員進行考評,包括教學設計的理論、方法、過程、策略等。
行動
在理論水平提高基礎上,各子課題組結合學科特點,撰寫教學設計,開展說課評比活動。
由主課題成員對子課題成員的教學設計、說課情況進行考核,限期整改。
觀察
觀察各組成員在教學設計中是否突現教學理論,是否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
通過采用行動研究法,對各組成員的教學、科研水平均有不同幅度的提高。
反思
總結成功經驗,反思存在的問題,開展新一輪的教學設計評比活動。
這一階段非常重要,是否能發現存在的問題,這涉及到每位課題組成員教學設計能力能否螺旋式上升。
七、課題研究步驟
1、組織課題組成員對與課題相關的教學設計理論、相關問題的研究現狀及以人為本教學理論的學習,使教師能在信息技術與以人為本建立起教學設計的橋梁。這一階段為2003,5——2003,11。
我們認為,教育現代化,設備雖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未來教育面臨的最大挑戰不是技術,不是資源,而是教師的素質”。我們始終把專業隊伍的培養提高和全體教師的學習培訓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給與足夠的重視。我們從實際出發,實行專業隊伍、骨干隊伍、全體教師分步、分層推進的培訓方案。
1.現代教育理念培訓:通過全校集中學習和各教研組的每周教研會議,充分利用學校訂閱的《江蘇電化教育》、《江蘇電教報》、《中國電化教育》、《中小學電教》以及江蘇省電化教育館編著的《現代教育技術》等書籍,加強電教理論的學習,提高全體教師的電教理論水平。
2.實驗課題研究理論學習:學校開展實驗課題研究,沒有現成的路可走,需要全體課題組成員摸著石頭過河,為了少走彎路、錯路,每位課題組成員自覺安排時間,學習《教育科研:從課題申報到成果發表》、《現代教育教學理論選講》、《教育技術課題研究指導》等課題研究書籍,提高全體成員研究水平。
3.現代教育技術培訓:校本培訓內容包括電腦基礎知識、基本操作技能、多媒體軟件制作、網絡課件制作的培訓,以及課題研究的培訓。在此過程中我們十分重視提高教師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相整合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