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本的教學設計及網絡教學實施的研究》
目前,學校已進行成了一支以專業隊伍為龍頭,骨干教師為核心,全體教師積極參與學習、運用和研究的良好局面。廣大教師正逐步實現教師、學生、教材、媒體的角色轉變,自覺開展多媒體教學和網絡教學的探索。同時教師隊伍的知識結構產生了可喜的變化,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明顯提高。隨著教育教學手段的現代化,一個教師幫助學生自主學習和探討,課堂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新的學習模式也開始出現。
2、課題組成員根據自己進行的理論學習提出自己想研究的問題,成立子課題組,并開展研究,形成初始形態的結論。這一階段為2003,12——――2004,12。
此階段為全員參與,全面帶動科研隊伍的成長,在主課題下成立并帶動8個子課題開展研究,涵蓋各學科,使課題研究在我校不是點綴,而是全面鋪開,借課題研究之火,促成教師從教書匠向教育專家轉變,促使全校教師科研水平不斷提高,讓課題研究在我校生根開花,讓新課改目標成為教育教學的指揮棒,成為教師教學前進的燈塔。
3、課題組成員對先前的實驗結論進行驗證的同時,也應注重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教學設計產生影響的研究,使研究的問題和成果層層推進,螺旋上升。這一階段為2005,1——2005年6月。
4、全面總結階段,以研究報告、教學設計系列、論文和學習材料匯編為成果形式。這一階段為2005,6——2005,12
八、課題研究的初步成果
本課題在課題組負責人的大力支持及課題組成員的努力探索下,經過一年來的不斷研究和實踐,已形成了初步成果,經過總結歸納,具體分為以下幾方面。
1、對“以人為本”教學實質的實踐與思考
“以人為本”意味著要尊重人,把學生當“人”看,而不是知識的容器,也不是知識的接收器。具體來說“以人為本”就是要從學生的特點或實際出發,一切教學設計與實施教學過程都要體現人性,要考慮人情,要尊重人權,不能超越人的發展階段,不能忽視人的需要。作為教師,必須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即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關心學生、依靠學生、發展學生和服務學生。通過對學生的有效激勵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以最大限度挖掘學生的潛能,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成就學生與成就自己雙贏的良好狀態。
2、探索以人為本的教學設計的一般過程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不管以什么學習和教學理論為指導,也不管采用什么教學模式,最終都要落實在教師的教學活動和學生的學習活動上。教師需要圍繞師生的教和學的活動進行一番教學設計,規劃這些活動和所要達到的目標及其評價標準、所需的環境和資源等因素。因此,教學設計成了教師落實教學目標的重要一環。
基于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教學設計包含了設置教學目標、確定教學內容、選編學習資源、選擇教學模式、設計教學支架、確立組織形式、創設教學環境、設計教學評價這幾方面。
在探索的基礎上,我們積極籌辦《武進電教——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教學設計》專輯雜志。為促進我區中小學學科課程與信息技術的有機整合,提高教師在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學設計水平,為教育信息化和課程改革提供有價值的案例,滿足武進區廣大教師學習和交流的要求,我校電教辦和武進教育局電教中心聯合承辦了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教學設計方案專輯。該專輯集合了2003年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優秀教學設計以及由我校教師精心編寫的教學設計,提供給各校參考,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幅射作用。
在參加2003年武進區教育局電教中心舉辦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教學設計評比中,我校組織全體課題研究人員參加教學設計比賽活動中取得優異的成績(如下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教學設計題目
子課題組網絡環境下統計圖的選擇與制作(市一等獎)
數學濟南的冬天
語文等腰三角形的性質(一)
數學三角形的中位線
數學分子與原子
化學眼和視覺
生物血管和心臟
生物第三次科技革命
歷史禿鷹之死
語文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
語文資本主義社會的三次科技革命
政治美、伊戰爭與課程資源的開發——新課程美術教學探索
美術
3、教育技術學研究的對象是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學習資源可分為非網絡資源和網絡資源,通過研究,我們發現網絡資源具有其它不可比擬的優勢:
資源種類使用特征流通特征可加工特征非網絡資源
有限的
不易流通
不易加工
網絡資源
可共享,使用的人越多,效用就越大
易流通,可以光速傳輸,傳輸成本低
可對資源的創造性利用、展示
在教學過程中,正是運用網絡資源的這種可加工特征,學生結合研究過程,把成果做成PPT、網頁,并進行講解,其他小組成員發掘優點、提出問題并討論解決問題的辦法,教師根據整個學習、討論過程以及產品質量進行評價,或是組織學生進行小組互評。如我校學生在2004年參加全國暨江蘇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個人比賽活動中,我校學生作品《心愿樹》獲省二等獎,該作品就是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查找自己所需的資料,并優化組合,適當修改。
4、有效實施網絡教學開展研究性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