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理論的新框架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最致命的弱點并不存在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系統之中,而是存在于教學設計理論本身。長期以來,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環境雖然有一些典型的案例,但尚沒有用于分析和設計學生學習環境的教學設計的理論框架。
此外,以知識為中心的教學設計與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共同存在的理論問題是:它們只關心個體的學習,而忽視了學習活動的社會文化屬性。教學設計理論長期將社會心理學排除在理論基礎之外。教學設計者眼中的學習者都是個體學習者,所使用的分析工具和教學處方都是基于個體心理學的。這種基于個體心理學的教學設計理論在設計以學生為中心的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的實踐中已經出現了明顯的不適應。
為了解決上述理論問題,在20世紀90年代末西方發達國家開始利用行為理論(activity theory)作為教學設計(特別是學習環境設計)的全新的理論框架。
二、行為理論概述
行為理論是一個交叉學科的理論,是研究在特定文化歷史背景下人的行為活動的理論。行為理論的前身是前蘇聯著名心理學家和教育理論家維果斯基(vygotsky)的文化-歷史心理學理論,后來在20世紀40年代被leont'ev發展成為行為理論。在前蘇聯最早被應用于殘疾兒童的教育和設備控制面板的人性化設計。在20世紀90年代bonnie nardi和kari kuutti等人將行為理論引入美國和其它西方國家并廣泛流行。
行為理論的哲學基礎是馬克思、恩格思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它的基本思想是:人類行為是人與形成社會和物理環境的事物以及社會和物理環境所造就的事物之間的雙向交互的過程。人的意識與行為是辯證的統一體。也就是說,人的心理發展與人的外部行為是辯證統一的。
具體來說,行為理論的理論內容主要包括:
1.基本的分析單位―行為及行為系統
行為理論中分析的基本單位是行為。行為系統包含有三個核心成分(主體、團體和客體)和三個次要成分(工具、規則和勞動分工)。次要成分又構成了核心成分之間的聯系。它們之間的關系如圖1所示。
主體(subject)
主體是行為的執行者,是行為系統中的個體要素。
客體(object)
客體是主體想影響或改變的東西。任何行為都是要改變或創造某種客體,這被稱為行為的面向客體性(object-orientedness)。行為由于客體的不同而相互區分。客體既具有自然屬性,又具有社會/文化屬性。客體的變化帶來的是某種結果。也就是說,客體的變化蘊含著某種動機或目標。
團體(community)
團體是指行為發生時,行為主體所在的群體。行為主體是這個團體的一個成員。很多情況下,行為是在團體意義發生的,行為的動機是屬于團體而不是個體的。對于學生來說,團體可能是學習小組或班集體等等。
工具(tools)
行為理論認為,人類的行為必須以工具為媒介。這里工具具有廣義的含義,包括具體的工具和抽象的工具。對于學生來說,具體的工具可以是語言、筆、紙、教材和認知工具等等,抽象工具可以是某種思考方法、某種解題規則等等。
工具將行為主體與客體聯系起來。客體與工具也可以相互轉化。在一個行為系統中,某個東西可能是工具,但在另一個行為系統中它可能會成為行為的客體了。
規則(rules)
規則是社會水平和團體水平的法律、標準、規范、政策、策略、倫理道德、文化傳統以及個體水平的價值觀、信仰等等。規則是行為主體與團體之間的聯系紐帶。行為主體如果不遵守團體的規則就可以被排斥在團體之外,但主體的行為又可能會改變團體中的規則。
勞動分工(division of labour)
在將行為客體轉換為某種結果的過程中,需要界定團體中的不同成員在達到目標過程中所承擔的責任,這就勞動分工。勞動分工將行為的團體與行為的客體聯系起來,實際上體現了團體內部為完成某種任務而采取的組織管理策略。
圖1 行為系統
從這個行為系統圖可以看出,行為理論認為人類的任何行為都是指向客體的,并且人類的行為是通過工具作為媒介來完成的。此外,總的來說,僅僅具有個體意義的行為是極少見的,人類的行為都離不開社會環境,即都是具有群體意義的行為。而個體行為發生的環境成分包括:工具、團體及其規則、勞動分工、行為客體等等。環境蘊含著豐富的社會文化因素,它影響著人們對具體行為的理解。離開了行為發生的環境,人們將無法正確解釋行為。
2.行為具有層次結構
行為理論認為,行為(activity)受動機支配,它由一系列活動(action)組成。每個活動都受目標(goal)控制。活動是有意識的,并且不同的活動可能會達到相同的目標。活動是通過具體操作(operation)來完成的。操作本身并沒有自己的目標,它只是被用來調整活動以適應環境。操作受環境條件的限制。
3.行為的內化和外化體現了行為發展與心理發展的辯證統一
行為理論區分內部行為(即心理操作)和外部行為。它強調如果將內部行為與外部行為隔離開來進行分析是不能被理解的,因為內部行為和外部行為是相互轉化的。外部行為轉化為內部行為被稱為內化(internalization);內部行為轉化為外部行為被稱為外化(externalization)。內化提供了一種手段,使人們在不執行實際操作的情況下與現實世界進行潛在的交互(如心理模擬、想象、考慮另一個計劃等等)。當內部行為需要被證明或調整,或者多個協作者需要協調時,常常需要外化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