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理論的新框架
3.教學傳遞的設計
學習環境的設計必然包含學習材料的設計。從傳統意義上講,學習材料設計的主要工作是教學傳遞的設計,只不過是在學習環境基礎上設計教學傳遞。
教學傳遞設計的主要任務是確定學習材料的媒體形式、學習材料的呈現順序。在教學傳遞的設計方面,傳統的教學設計理論研究成果甚豐,本文不再贅述。
4.評價學生的行為
行為理論認為,離開了行為發生的環境,人們無法正確解釋行為。因此,評價學生的學習行為,不但要看行為結果(即是否達到了預期的學習目標),還要看行為的發展變化的過程以及影響行為的環境條件。比如,學生是否由于對認知工具不熟悉而導致了無法按時完成學習材料的學習?學生是否因為某種生理或心理障礙而無法完成學習行為中的人際交往等等。由此看來,行為理論支持的教學評價是一種綜合評價,是一種從歷史的、發展的、辯證的眼光對教學做出評價。
四、小結
盡管目前行為理論仍然沒考慮時間的要素(學生的行為和活動是需要時間的),但與現有的教學設計理論相比,以行為理論為基礎的教學設計更具包容性。它將教學傳遞的設計(主要是媒體信息呈現和傳遞的設計)、學習環境的設計與學習行為的設計整合在一起,為教學設計提供了一個完整的全新的理論框架。
參考文獻:
[1] bernard r.gifford & noel d.enyedy, activity centered design : toward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cscl,
[2] david h.jonassen & lucia rohrer-murphy, activity theory as a framework for designing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environments,etr&d, vol.47,no.1,1999,pp.61-79
[3] hannele hypponen, activity theory as a basis for design for all,
[4] victor kaptelinin&bonnie a.nardi, activity theory : basic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
楊開城 北京師范大學信息科學學院計算機科學系
李文光 北京師范大學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所 100875
教育技術通訊-《中國電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