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多媒體播放自制的課件:紫色石蕊試液自述。
指導學生分組實驗;
組織學生交流、討論。
觀看課件。
學生分組實驗,記錄實驗現象。
集體交流、討論實驗現象。
寫出有關的化學方程式。
學生在討論交流中產生認知沖突:究竟是什么物質使石蕊試液變色?
co2與紫色石蕊試液的作用是本節課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的關鍵。學生缺乏對酸堿指示劑的感性認識,通過計算機設計擬人動畫介紹紫色石蕊試液和石蕊試紙的組成、使用方法和特性,為學生開展實驗探究奠定基礎。
通過實驗探究,幫助學生學習運用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信息,驗證假設,并能夠在實驗中發現問題。
組織學生第二次探究。
明確探究任務:探究co2通入紫色石蕊試液后,試液變紅的原因。
組織學生交流、討論:猜測原因、設計實驗方案。
指導學生分組實驗驗證假設。
組織學生交流、評價各小組的驗證實驗。
猜測:石蕊變紅的可能原因有空氣、水、二氧化碳與水作用后的產物;二氧化碳本身等。
設計實驗方案:(一)向裝有蒸餾水的試管中吹氣,將所得試液滴到石蕊試紙上;(二)取兩張石蕊試紙,一張滴蒸餾水、一張保持干燥,同時放入盛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
分組實驗。
交流、討論,得出結論。
第二次探究的問題情景是建立在向紫色石蕊試液中通入co2后,試液變紅色究竟能說明什么問題的疑問之上的。由此產生認知沖突,引導學生做出新的猜想和假設、設計實驗驗證,真實體驗科學研究的方法和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合作意識都得到了展現和提高。
引導學生自學。
根據有關co2的性質,總結歸納用途。
自讀教材p-115,二氧化碳對生活和環境的影響;
討論、交流,歸納二氧化碳的性質、用途。
引導學生用化學的視角看問題,感受和體會化學的價值。通過不同的學習方式拓展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明白性質決定用途的道理。
設置實驗情景:點燃高低不同的兩支蠟燭,然后將一底部被剪開的飲料瓶罩在兩支蠟燭上。
猜測哪一只蠟燭先滅;觀察實驗。
課后對這一現象展開討論,提出合理的解釋。
再次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將學生的探究欲望由課內延伸到了課外。
板書設計】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生活中的事例→性質猜想→實驗探究→合作交流→再次探究→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