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溶液的形成(第二課時B案)
教學目標
通過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初步探究活動,學習科學探究和科學實驗的方法,認識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
通過實驗探究,認識物質在水中溶解時溶液的溫度變化。
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體驗探究的樂趣并發展勇于創新的精神。
重點和難點
重點:實驗探究方案的設計及實驗探究。
難點:物質在水中溶解溶液溫度變化的實質。
教學用具
多媒體、實驗儀器。
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法,討論法。
--
實驗引入
演示物質溶于水的趣味實驗──在一只小燒杯中裝入半燒杯水,在燒杯下面放一塊小小的薄木塊,并向木塊上放少量水,將燒杯向上提,觀察到木塊沒有被提起來;然后向小燒杯中加入硝酸銨,邊加邊攪拌,直到燒杯外壁有水珠凝結,這時又把燒杯向上提。
同學們觀察到什么現象?并猜想可能的原因是什么?物質溶于水是否都是這樣的呢?
活動探究
方案設計:用燒杯、溫度計、玻璃棒等儀器來探究naoh、nacl、nh4no3三種固體物質溶于水時溶液溫度變化情況的方案設計。
分組實驗:按設計的實驗方案進行實驗。
實驗并觀察記錄:
水中加入溶質
氫氧化鈉(naoh)
硝酸銨(nh4no3)
氯化鈉(nacl)
加入溶質前水的溫度/℃
溶質溶解后溶液的溫度/℃
溶解現象
結論
展示交流:展示交流實驗探究情況。
演示分析
多媒體演示分析溶質溶于水時溶液溫度變化的實質。
歸納整理
吸熱>放熱 溶液溫度降低
吸熱<放熱 溶液溫度升高
吸熱=放熱 溶液溫度不變
設計再探究
實驗設計:如果沒有溫度計,你如何設計實驗方案來探究物質溶于水時溶液溫度的變化情況,你能設計出幾種方案?(方案可直接用實驗簡圖表示)
可供選擇的某些用品有:nacl、naoh、nh4no3 、濃h2so4……(你還可選用其他一些儀器和藥品。)
實驗探究:實驗探究驗證實驗方案的可行性。
交流展示:同學討論交流再探究方案及實驗情況。
現實錄同學們展示交流的活動案例:
典型案例1:
naoh溶于水時溫度變化裝置:naoh溶于水時溫度變化的裝置改進:
分析:此裝置有無不完善之處,如有,如何改進?
典型案例2:
此裝置是否正確,說明理由,改進裝置為:
如不正確,如何改進。
典型案例3:
評價設計方案:
案例群展示
封閉體系 開口體系
執教:湖北省宜昌市九中 孫明槐
點評
本節課首先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溶液形成時的吸熱和放熱現象,然后分析吸熱和放熱的原因,最后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探究溶液的吸熱和放熱現象,整個教學思路嚴密清晰,學生自主參與面廣,創新點較多。創設的硝酸銨溶于水吸熱使燒杯和杯外濕木塊冰凍粘結的實驗現象,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為學生創設了設計實驗的思路,為后面的教學埋下了伏筆。同時,本節課的知識點較少,但安排了很豐富的活動素材,特別是引導學生深層次地進行探究時,提供的儀器和藥品既能給思維受阻的學生以啟迪,又能進一步發揮學生的廣闊思維空間,培養學生勇于創新、樂于探究的精神。本節課注重了知識技能的形成與學習方法的聯系,是一節符合課改精神的好課。
點評:湖北省宜昌市教研中心 劉永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