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說課稿
c.通過對分子和原子異同點的列表比較,進行抽象思維訓練 ,加深對分子及原子概念的理解;通過課堂練習,引導學生運用分子、原子觀點解釋化學反應實質。
5.設疑-探索-引導分析-歸納總結
a.首先,提出問題:(分子、原子都是構成物質的微粒,分子在化學變化中是可以再分的,而原子是不可分的。)到底原子能不能再分呢?讓學生觀看實驗錄像(19xx年,英國科學家盧瑟福用一束帶正電的a粒子去轟擊一片金屬箔時,發現大部分a粒子可以穿透過,其飛行方向也不發生變化;只有少部分呈銳角反射回來。)提出問題:為什么大部分a粒子可以穿透過,其飛行方向也不發生變化?為什么只有少部分呈銳角反射回來?引導學生圍繞該實驗現象進行討論,充分發揮想象力,并通過電腦多媒體課件,利用動畫手段,形象直觀的幫助學生初步建立原子的核型結構:原子是由位于原子中心的帶正電的原子核和核外帶負電的電子構成的。電子在原子核外相對較大的空間里做高速的運動(演示氫原子核外電子的運動)
b.設疑:原子核這么小,能不能再分?讓學生帶著疑問觀看鈉原子核結構的模擬動畫,直觀接受原子核是由帶正電的質子和不帶電的中子構成的事實。并引導學生分析鈉原子核結構,結合原子呈中性的知識,分析比較得: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c.提出疑問:是否所有的原子核都由質子和中子構成?引導學生觀看普通氫原子核結構的模擬動畫,分析得:除了普通氫原子核外,所有的原子核都由質子和中子構成。
6.歸納小結,強調本節重點。
7.通過課堂練習,鞏固課堂所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