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九年級歷史上期末復習學案
7.蘇聯進行“一五”計劃建設時的領導人是 ( b )
a.列寧 b.斯大林 c.布哈林 d.戈爾巴喬夫
8.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主要力量和資金用于 ( d )
a.農業 b.輕工業 c.能源和交通運輸業 d.重工業
9.蘇聯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的時間是 ( d )
a.1921年 b.1922年 c.1928年年 d.1932年
10.對斯大林時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會主義經濟政治體制的敘述,不正確的是(b )
a.是一種以國家為核心,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
b.同蘇聯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基本適應
c.在歷史上起過積極作用,后來越來越阻礙蘇聯國民經濟的發展和政治體制的改革
d.使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壞和踐踏
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12.材料一 1918年列寧說:“在一個遭受帝國主義戰爭破壞的國家里,實行余糧收集制,禁止自由貿易……不僅是維持生活和對付戰爭,已經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務,而是共產主義的任務,是推進社會主義的主要途徑。”
──《蘇聯史》
材料二 我們計劃……用無產階級國家直接下命令的辦法在一個小農國家里按共產主義原則來調整國家的生產和產品分配。現實生活說明我們錯了。
──《列寧選集》
材料三 1921年列寧又說:“目前已很清楚,我們用沖擊的辦法,即用簡捷、迅速、直接的辦法實現社會主義生產和分配的原則的嘗試已經失敗了……政治形勢向我們表明,在許多問題上,必須退到國家資本主義上去,從沖擊轉到圍攻的方法上去。”
──《蘇聯興亡史》
材料四 必須再退,再后退,從國家資本主義轉到由國家調節買賣業和貨幣流通,商品交換沒有得到絲毫結果,私人市場比我們強大,通常的買賣、貿易代替了商品交換。
──《列寧全集》
回答:
(1)材料一是針對什么政策而言的?
(2)結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說明列寧實施這一政策的目的除了戰爭需要之外,主要的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說明蘇俄的經濟政策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變化后的中心措施是什么?
(4)材料四中的“再后退”退到什么地步?“后退”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5)結合材料歸納從蘇俄經濟政策的轉變中能得出什么結論?
(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2)推進社會主義,按共產主義原則調整國家的生產和產品分配。
(3)以新經濟政策代替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實行國家資本主義。
(4)由商品交換(以物易物)退到私人買賣,發展商品生產。建立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
(5)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是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則。或: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規律。
三、歷史探究
13.蘇聯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對中國建設社會主義有什么啟示?
13.中國在探索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實踐中,直到改革開放前,也一直實行計劃經濟的運行機制,這也是受到斯大林模式的影響。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就是通過生產關系的調整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探索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這是斯大林模式給我們的深刻啟示。
熱點七 改革
日本歷史上兩次有弱到強的改革:
1. 大化改新
(1) 時間:七世紀中期(646年);人物:改革派發動政變,“孝德天皇”執政;(3)性質:封建制改革(4)學習對象:中國隋唐制度;影響:是日本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