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九年級歷史上期末復習學案
⑴1894—1895年發動甲午中日戰爭。
● 結果及影響:清政府戰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 中國失敗 的根本原因:清政府的腐敗無能。
●《馬關條約》的內容:①割中國臺灣、遼東半島、澎湖列島給日本 ②賠款2億兩 ③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 ④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開始了資本輸出)
⑵參與1900—19xx年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強迫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
⑶1931—1945年發動侵華戰爭(二戰的一部分)
● 侵華的原因:經濟危機引發嚴重的政治危機,所以想通過對外侵略擴張而擺脫危機。
● 侵華事件及暴行:1931年“九一八事變”、1937年“七七事變”、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殺、組建731部隊,實施細菌戰等
4.日本歷史的歷次巨變,對我們的啟示:要重視科技、人才;實行改革開放等
俄國
1.確立資本主義制度:1861年農奴制改革(亞歷山大二世改革)
2.一戰
⑴加入“協約國”集團
⑵1917年11月,爆發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蘇維埃政府—人民委員會(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俄誕生),新生的蘇維埃政權退出了一戰。
十月革命對中國的影響: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我國的傳播,推動了我國革命的發展。
3.列寧:在探索蘇俄富強之路時先后施行了兩種經濟政策:
⑴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捍衛了蘇維埃政權
⑵1921年實行新經濟政策:把社會主義同市場、商品貨幣關系和資本主義直接聯系起來,對小農占優勢的國家走社會主義道路有深遠的指導意義。
4.斯大林:
⑴斯大林模式:1936年,蘇聯頒布新憲法,標志著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也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蘇聯的建立。
◆利:使蘇聯躋身于工業化國家的行列(1937年,工業總產值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為后來取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
◆弊:阻礙了蘇聯的民主與法制建設和經濟持續發展,妨礙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發揮。
⑵二戰中:(領導蘇聯的衛國戰爭)
●1941年6月德國突襲蘇聯,蘇德戰爭爆發,二戰規模進一步擴大。
● 蘇聯衛國戰爭中的三次重大戰役及其作用:
① 莫斯科保衛戰:打破德軍“天下無敵”的神話 ② 斯大林格勒會戰:蘇德戰場及二戰的轉折點 ③ 柏林戰役:迫使德國戰敗投降,結束歐洲戰事
專題二:科技
第一次工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中期(英國成為世界工業強國)
◆標志:蒸汽機的發明和使用——人類進入蒸汽時代
◆成就: 哈格里夫斯:珍妮紡紗機、瓦特:蒸汽機、史蒂芬孫:火車
◆當時中國處于封建社會末期,閉關鎖國,無從受益。
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德后來居上超過英國)
◆標志:電力的發明——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成就:美國愛迪生發明電燈等、亨利•福特改進汽車、萊特兄弟發明飛機;
德國卡爾•本茨發明汽車。
◆當時中國雖有洋務運動,但清政府已逐漸成為“洋人的朝廷”,更加反動腐朽,半殖民地化的現實,中國受益微乎其微。認識和啟示:①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②要大力發展科技,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③尊重人才,充分發揮科技人才的作用 ④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