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神奇的壓強
2. 編寫特點
本章教材在編寫上有以下特點:
(1)教材注意呈現了科學探究的思路和方法,指導學生自主探究。課程標準指出,“科學探究既是學生的學習目標,又是重要的教學方式之一。”而目前部分一線教師對如何進行科學探究的教學仍把握不好。有些教材對科學探究內容的編寫,仍然是將實驗步驟全部羅列出來,學生還是照著教材現成的步驟進行實驗,這樣仍然達不到調動學生積極思考,自主探究的目的;有的教材則留的空白太多,使教師和學生茫然無措。而本教材卻采用了教給學生科學探究的思路和方法的編寫方法,指導學生自主探究,這同時也就給教師指出了一種如何進行科學探究的教學路子。如第一節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為了讓學生設計出實驗,先通過“金鑰匙”欄目告訴學生控制變量的科學方法,然后以一個小組設計的實驗步驟為范例,并對范例中的實驗步驟提出兩個思考題,引導學生領悟其中的方法。然后讓學生自選器材,設計并進行實驗。這樣處理既避免了“放羊式”教學學生茫然無措的現象,又不是讓學生按部就班地照著教材的實驗步驟進行實驗,而是教給學生如何探究,讓學生從學習到模仿再到創新,切實達到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目的。
(2)重視學生的體驗,通過新奇的實驗現象激發學生思考,突破學生的思維定勢。如第二節液體的壓強,通過“活動1”,首先讓學生體驗液體壓強產生的神奇效果,意識到液體壓強具有與固體壓強不同的特點,然后探究液體內部壓強的規律。又如第三節大氣壓,先讓學生做幾個關于大氣壓的實驗(如覆杯實驗等),“奇怪”的現象可以大大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興趣,引發學生思考。
(3)提倡“瓶瓶罐罐做實驗”。本章的許多實驗都是利用身邊的物品來做的,如用磚塊、細沙、肥皂、海綿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用飲料瓶等模仿帕斯卡裂桶實驗,用茶杯、掛衣鉤做大氣壓實驗。這些實驗簡單易行,拉近了物理學與生活的距離,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又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物理“神奇”而不“神秘”,培養和增進學生對科學的感情。
(4)注重聯系現代生活、生產和科學技術,注重sts教育。通過引入大量學生熟悉的物理現象,引導學生思考探索:從用手輕輕的向墻壁上按圖釘、寬寬的書包帶,到紙能托住杯中水、吸盤能掛住重物,再到潛水員在深水潛水要穿潛水服,從多輪子的載重卡車,到“水刀”能切割大理石和鋼板,再到宏偉的三峽船閘、宇航員的航天服。另外,還通過“信息瀏覽”、“sts”等欄目作為知識的拓展延伸,為學生提供更多了學習資源。這些都有利于學生把物理學習和生活實際聯系起來,使學生在觀察思考的過程中,養成觀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養成關心我們周圍的物理現象的習慣,培養崇尚科學、關注現代科技發展的良好素養。
3. 課時安排
全章共3節,建議本章教學用5課時,其中第一節用2課時,第二節用1課時,第三節1課時,復習總結用1課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