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桿”教學設計(精選2篇)
“杠桿”教學設計 篇1
【設計理念】從學生生活中熟悉的許多工具杠桿談起,通過學生主動觀察、分析、猜想、探究,從而得到杠桿概念及其平衡條件。教學要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盡量貼近學生生活,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物理知識,從而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學習科學的研究方法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實踐能力及創新意識。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認識杠桿,知道支點、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杠桿的結構。
通過探究,了解杠桿的平衡條件。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生的探究實驗活動,加強學生之間的相互協作精神。
【教學重、難點】經歷科學探究過程,歸納杠桿平衡條件。
【教學用具】
1.學生自備的工具。(剪刀、直尺、木棍等)
2.分組實驗器材:鐵架臺、杠桿、鉤碼等。
3.桿秤、水果、汽水瓶、多媒體、光盤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問學生如何打開汽水瓶蓋,激起學生的興趣,引出“生活中使用的各種工具”的話題。
讓學生展示自帶的工具,說明它們的用途和好處。
教師利用多媒體進一步展示:生活中經常使用的工具(例如扳手、羊角錘、訂書機等)。
教師提問: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見過大型機械嗎?是否了解它們的用途?
學生回答,教師予以鼓勵,并利用多媒體展示:生產中常見的機械(如吊車、推土機、汽車、飛機、輪船等)。
介紹:我國古代就有了使用各種機械的先例。指出,雖然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低下,但勤勞的人民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制造的各種簡單工具,改善了生產條件,方便了生活。
多媒體顯示:古代天平、桔槔、舂在生活和生產中的使用情況。
教師總結并指出:生活和生產中的這些機械和工具實質上就是利用了“杠桿”的知識。
教師提問:為什么使用這些工具(杠桿)會給我們帶來許多好處?由此導入新課。
二、新課教學
探究杠桿的共同特征,認識杠桿:
學生活動1 讓學生觀察桔槔(多媒體顯示)。
學生活動2 學生觀察教師用木棍撬重物的過程。
學生活動3 學生討論。
通過討論,說出它們的共同特征。得到杠桿概念:在力的作用下,能繞某一固定點轉動的硬棒,叫杠桿。
學生活動4 找到上述桔槔、木棍撬重物的固定點。
學生活動5 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活塞式抽水機手柄壓水畫面,觀察固定點。
學生活動6 教師讓學生用桿秤稱水果。提問:桿秤是不是杠桿?它的固定點在哪里?并由此導入以下內容。
認識杠桿的幾個科學術語:
支點(o):杠桿繞著轉動的固定點。
動力(f1):使杠桿轉動的力。
阻力(f2):阻礙杠桿轉動的力。
動力臂(f1):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
阻力臂(f2):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
學生活動7 教師利用多媒體投影幾個杠桿示意圖,學生指出圖中的支點、動力、阻力。并作出動力臂、阻力臂。
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學生活動8 讓學生使用桿秤稱不同個數的水果,引出杠桿平衡概念。
杠桿平衡:當杠桿在動力和阻力的作用下靜止時,我們就說杠桿平衡了。
探究活動:
學生活動9 學生觀察:教師開門時的兩種不同情形:一次在門把手附近用力,一次在門軸附近用力,教師引導學生猜想:要想使杠桿轉動或靜止,需要力的大小可能與力臂的大小有關。
學生活動10 學生按照教材61面的探究活動進行探究實驗。
教師提示學生之間要相互協作,共同完成實驗。
學生活動11 學生處理實驗數據,為了使數據真實有效,教師隨機抽出4個小組,每組取出一組數據,讓學生對表中的數據進行分析、歸納,依次排除錯誤的猜想,從中得出正確的結論。(處理實驗數據時,要注意與前面的猜想結合起來。)
實驗結論:動力/阻力=阻力臂/動力臂
課堂小結:教師總結本節課所學的知識,并提出問題:在本次的探究活動中,我們開始的時候是使杠桿在水平位置,這樣做有什么好處?
“杠桿”教學設計 篇2
【教材分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級物理第十三章的內容是力和機械。第四節“杠桿”具有以下特點:一是實用性,杠桿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它源于生活,服務社會,充分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這一理念。二是探究性,杠桿平衡條件要求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得出f1×l1=f2×l2這一結論。三是基礎性,這一節是學習滑輪和其他機械以及機械效率的重要基礎。本節內容設計如下。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認識杠桿,知道杠桿的幾個概念,會確認并畫出力臂;
2.知道杠桿平衡條件;
3.了解杠桿的一些應用。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杠桿中的幾個概念。
2.經歷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過程,進一步學會提出問題,分析歸納實驗數據。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關心社會生產、生活,保持對自然現象的好奇心, 并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
2.逐步建立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
【教學重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通過探究得出杠桿平衡條件。
難點:1.通過實驗,理解力臂概念。
2.杠桿平衡條件的運用。
【實驗器材及教學媒體的選擇與使用】
鐵架臺,木棍,磚塊,繩子,彈簧測力計,鉤碼,杠桿原理演示器(教材圖13.4-5),三角板,多媒體設備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1.用古埃及人搬運巨石修建金字塔的故事導入;
2.出示磚塊、鐵架臺、木棍、細繩等,請同學上臺模擬古埃及人搬運巨石修建金字塔的情景,調動學生激情。
二、認識杠桿
用同學上臺模擬古埃及人搬運巨石的實物,介紹支點o、動力f1、動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如下圖)。
三、探究:杠桿平衡條件
1.用上圖實物,演示并講解什么叫杠桿平衡。
2.提出問題:如果將支點右移,觀察l1、l2如何變化?f1又會如何變化?反之,又會怎樣變化呢?(學生憑經驗應該說能回答正確)。
3.探究:杠桿平衡條件
(1)參照教材圖13.4-5,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要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
(2)為什么要改變幾次鉤碼重和位置(f1、f2以及l1、l2)?
(3)分組合作探究,教師巡回指導。
(4)學生填寫數據,并引導學生仔細分析實驗數據,找出規律。
(5)學生交流發言,最后總結得出杠桿平衡條件:
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即f1×l1=f2×l2
5.鞏固與拓展
(1)在上面實驗中,如果將兩個鉤碼(質量均為50g)掛在右端8cm處,則在右端20cm處要用多大的力才能使杠桿處于平衡狀態?方向如何?
(2)用彈簧測力計演示、驗證。
(3)設問:如果將彈簧測力計改為斜向上拉,則讀數會如何變化?
(4)學生猜想,教師演示,設問:為什么會這樣變化?
(5)引導學生找出斜向上拉時,f1、f2以及l1、l2在哪里?f2與l2的乘積變了沒有?比較l1是變大了還是變小了?
四、杠桿的應用
1.引導學生畫出以下幾個杠桿的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1)羊角錘拔釘子 (2) 收漁網
(3) 天平
2、比較以上三種杠桿中的動力、動力臂的大小,學習三種類型的杠桿。
省力杠桿:l1>l2,省力但費距離,如(1)
費力杠桿:l1<l2,費力但省距離,如(2) 等臂杠桿:l1=l2,既不省力也不省距離,如(3)
3.請同學們舉例,生活中都有哪些杠桿,分別屬于什么類型?有沒有既省力又省距離的杠桿呢?
五、設計練習
閱讀科學世界,思考并討論如何算出大象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