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桿的平衡條件(精選6篇)
杠桿的平衡條件 篇1
課題第九章 機械與人第一節 科學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課時總 1課時
課型:科學探究
整改意見第 1課時
教學目標1、 觀察生活、生產中的一些常用的杠桿,能從中提取出共同的特征,并能在杠桿上確認動力、阻力、支點、動力臂和阻力臂。 2、 能根據一定的標準對杠桿的使用特點以及作用效果等進行分類。 3、 通過參與探究活動,能對杠桿的平衡條件進行猜想與假設,設計實驗方案,得出杠桿的平衡條件。 4、 理解杠桿平衡條件,嘗試用杠桿的有關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培養探索杠桿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興趣。激發學生對祖國的熱愛。
重點1、 杠桿及杠桿的五要素 2、 杠桿的平衡條件 3、 杠桿的分類
難點1、 正確畫出力臂和利用杠桿條件解決簡單問題 2、 正確利用杠桿的平衡條件進行簡單計算
教具開瓶器,扳手,剪刀,天平,鑷子,起釘錘等 杠桿,鐵架臺,鉤碼(一盒)學法教法提前預習法,讀書指導法,討論法,實驗探究法,舉例法
板書設計
第九章 機械與人 一、杠桿 1、 定義 2、 五要素 二、科學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1、 探究實驗: 2、 杠桿的平衡條件: 省力杠桿: ,如: 3、杠桿的分類: 費力杠桿: ,如: 等臂杠桿: ,如:
初二物理教案
教 學 過 程環節
知識點
教學活動估時
整改意見引入新課 進行新課 師 生 互 動 探 究 新 知認識杠桿 杠桿的五要素 實驗探究 杠桿的平衡條件一、交代第九章機械與人 明確第九章我們將要學習的主要內容 交代第一節科學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二、進行新課 1.請同學們觀察圖9-1中所示的各種杠桿,通過討論說出他們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教師展示部分杠桿。 經過討論,讓生說出他們的共同特征,總結得出杠桿的定義:在力的作用下,能繞某一固定點轉動的硬棒,物理學中叫做杠桿。 教師引導分析:杠桿可能是獨立的,也可能是某個組合機械的一部分,杠桿的外形多種多樣,可直可彎、可粗可細。 作為杠桿的條件:一根硬棒、有力的作用、必須能繞某固定點轉動。例如:汽水瓶起子在沒有使用時,就不能稱為杠桿。 讓部分同學舉例生活和生產中的杠桿。 2.明確杠桿的五要素,讓學生明確它們的概念,結合圖9-2找出杠桿的五要素。 力臂的畫法是一個難點,應采取圖示說明的方法,使學生明確力臂是支點到動力作用線或阻力作用線的距離。 練習課后作業1題。 練習探究p63 1題,p64 7題。 3.學生自己閱讀課本p153頁實驗探究。 教師展示一簡單杠桿的平衡實驗現象 由此引出問題:杠桿的平衡條件是什么?及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之間存在什么樣的關系。 鼓勵學生大膽提出猜想與假設,以及制定驗證猜想與假設的計劃。(教師應注意:實驗如采用課本實驗裝置,杠桿自重不會對實驗結果產生任何影響,但若用上面圖示實驗,杠桿自重將影響實驗結果,故應盡可能選擇質量較輕的代用器材。) 實驗中教師強調要采取科學的態度和實事求是的精神,對通過實驗得不出平衡條件的學生,要引導他們分析實驗過程,找出錯誤所在或誤差過大的原因。應組織學生充分討論與交流探究的結果。 最后教師演示實驗過程,和同學們共同分析,得出杠桿平衡條件的結論。及:f1×l1=f2×l21分鐘 5min 6min 10min
教 學 過 程環節
知識點
教學活動估時
整改意見師 生 互 動 探 究 新 知杠桿的分類 練習題 杠桿練習對實驗結論和所學知識的應用。 練習課后作業2、3、 探究p64 4、6題。 4.請同學們對圖9-1和圖9-4中的杠桿進行分類,并說出你分類的方法。 讓學生對杠桿進行分類,沒有固定的分類原則,沒有固定的答案,學生可以從使用、特點、效果等不同的角度進行分類,無論學生怎么分類,都及時給予肯定。 通過討論讓學生明確有的杠桿可以省力,有的杠桿可以方便工作。(讓學生知道“分類”是人們認識事物的一種科學方法,也是研究問題的需要) 三、開放作業 形成能力 1. 家中常用的剪刀、理發用的剪刀、醫生用的剪刀、裁縫用的剪刀、花匠剪枝用的剪刀、建筑工地上剪鋼筋的剪刀,進行分類。 2. 課后練習題 3. 探究開放性作業部分 教師據反饋講解。 四、小結本節 形成知識網絡 師生據板書內容小結 注意所學主要內容,重難點 五、作業及預習 1. 完成探究剩余題目 2. 預習第二節滑輪的應用6min 10min 5min 2min教后小結
杠桿的平衡條件 篇2
教學目標:1.理解杠桿的平衡;
2.理解杠桿的平衡條件;
3.學會通過實驗研究杠桿平衡條件;
重 點:理解杠桿的平衡條件;
難 點:理解杠桿的平衡條件;
教學媒體:實驗器材:鐵架臺、細線、粗細均勻的直桿、鉤碼若干;
教學方法:實驗演示、由實驗現象歸納原理;
教學過程:
一 示標:由物體受力平衡引出杠桿平衡的概念,既而引出本節課的主要任務是研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二 達標:
1.杠桿平衡的概念:若杠桿在力的作用下處于靜止狀態,我們就說它平衡了;
注意:不包括勻速轉動情況;
2.研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
① 實驗時,應注意以下幾點:調節杠桿自身,使它靜止時處于水平位置,每次都要求杠桿靜止時處于水平位置,這樣力臂的數值就能杠桿上直接讀出;
f2=10牛l2=3厘米×6=18厘米g=10牛f2=10牛l2=3厘米×6=18厘米g=10牛f2=10牛l2=3厘米×6=18厘米g=10牛f1=10牛l1=3厘米×6=18厘米f1=20牛l1=3厘米×3=9厘米f1=30牛l1=3厘米×2=6厘米o
(投影片)(投影片)(投影片)②實驗數據:
f1l1=f2l2 f1l1=f2l2 f1l1=f2l2
③實驗結論:杠桿平衡條件:動力乘以動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
力臂;也叫杠桿原理;f1l1=f2l2;
3.典型例題:
fg=10牛f'① 如圖所示:在拉力f的作用下,杠桿保持平衡;現將拉力f的作用方向移至如圖位置,則力將如何變化?
(投影片) 分析:f變向后,動力臂減小;根據f1l1=f2l2
可知: l1變小,f1變大。
②: 取一根粗細均勻的鐵絲,在中
(投影片)點用細線懸掛起來,鐵絲剛好平衡;若把它的右半段對折起來,那么它是否還能保持原來的平衡狀態?
分析:兩側力的大小不變,右側力臂變小,所以不能保持平衡狀態。
三 測標練習:
《學習指導用書》p99
四 補標;
五 布置作業:
課堂練習:課本p150 作業2 2、4
課外作業:《學習指導用書》p99 1、2、3、4、5
板書設計:略
杠桿的平衡條件 篇3
我最得意的一堂復習課 ———杠桿復習課
復習是中學物理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織內容,通過復習課,啟發學生對有關物理知
識進行回憶、整理、總結、使之深化、條理化、系統化。在復習課中,如果教師多次簡
單重復、講解,那一定會使學生興致索然。所以,即使是復習課也要有新的知識,新的
方法,新的題目給學生,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在課堂有限的45分鐘內,如何有效地
時行這項工作,我上的‘杠桿復習課例’受到我校老師們的好評,使我感到得意,現與
老師們共同探討。 一、立足基礎,深挖內涵 杠桿是初中物理教學中的一個重點內容之一,而力臂是難點。我先立足基礎知識,
一開始上課就引導學生一起回憶復習杠桿的定義,在學生不夠確切回答后,提示:棒是
怎樣的棒,力要如何作用,繞著轉動的固定點如何找?啟發學生回憶出杠桿的正確定
義。接著讓學生回想杠桿的五個名稱,,杠桿的分類。并用例一圖的實
驗讓學生通過觀察彈簧秤讀數畫力臂,進一步理解力臂的定義(1)力臂是支點到力的
作用線的距離不是支點到力的作用點的距離。(2)根據,要使作用于
杠桿上的動力最小,相應的動力臂應是最大。 二、層層深入、拓寬引伸 我在學生掌握了杠桿的概念、規律后,不失時機地把杠桿進行變形、拓寬,引伸出
一些變形杠桿,是這堂復習課的一個主要特色。除老師設計例二(一個半徑為r,重為G
的均勻圓輪,現要在輪的邊上作一拉力,使輪能滾上臺階,則拉力應作用在那一點上?
沿那一個方向才能用最少力?試在圖中畫出這個力,設輪子不會打滑)。畫輪能滾上臺
階的最小力的圖示,例三(曲棒的杠桿如圖,為杠桿的支點,杠桿重力不計,在端掛一
個重物,要求在BC加上最小的動力,使杠桿在圖示位置平衡。試畫出這個力示意圖和
它的力臂。)作出動力最小值的圖示。引導學生通過確定支點,確定動力作用點,確定
動力作用的方向而求得。這是對杠桿知識的深化和拓寬。在我有限的啟發下,學生通過
自己的思考、研究和類比遷移,綜合出了這類杠桿的特點和規律。這種從特殊到一般的
研究方法,既是使學生回憶、理解杠桿的知識,又使學生懂得了特殊到一般的科學方法。 三、靈活多變、設置高潮 我還精心為這堂課精心設計了一系列靈活多變的問題,學生討論問題的高潮迭起。
高潮之一是出現在討論題中例四圖甲分別用F1、F2、F3三個力拉定滑輪這三個力的大
小關系。我通過與學生一起用定支點、畫力臂的方法解得F1=F2=F3后,我又出示乙圖
題,個別人由于拋開科學的概念和方法,按甲圖的定勢思維分析,即得F=F2=F3的錯誤
判斷。而大部分同學則按我教給的:定支點、畫力臂的科學方法得出F1〈F2〈F3的正
確結論,我再一次提醒同學們要養成科學的分析方法。 高潮之二發生在討論杠桿轉動的問題上。同學們通過討論掌握了力和力臂的有關拓
寬知識后,又引導學生討論有關上來。出示右圖中的杠桿A、B兩端分
別懸掛體積相同的銅塊和鐵塊、杠桿能保持平衡,問懸掛點同時向支點O移近相同的距
離杠桿如何轉動?這又把學生問住了,顯然、使用原來的定支點,畫力臂的推導方法是
行不通的,由此引出學生產生尋找新的、更有效、更一般化的方法的熱潮和興趣。當個
別同學二次使用對比得出答案后,我啟發:杠桿兩邊的FL的乘積減少,
減少量大的那一端會怎么樣?減少量小的那一端會怎么樣?由于啟發得當由此引發了第
二個高潮。學生能很快就從:FL的乘積減少,減少量大的那端上升。銅塊上升、鐵塊下
降、杠桿順時針方向轉動。當學生正興趣盎然時,我再次變換條件提出問題:(1)懸
掛點同時移遠相同的距離,杠桿如何轉動?(2)懸掛點不變時,銅塊和鐵塊同時減少
相同的物重,杠桿如何轉動?(3)懸掛點不變時,在銅塊和鐵塊同時掛等重的砝碼杠桿
如何轉動?(4)懸掛點不變,把兩金屬塊浸沒在水中(金屬塊與容器不接觸)杠桿如
何轉動?(5)當杠桿兩端A、B懸掛大小不同的兩鐵塊平衡,把兩鐵塊同時浸沒在水中
(不與容器接觸)杠桿如何轉動? 這堂課由于啟發得當,合適的的深度和難度,綜合性問題分散成一些便于學生分析
的小題,使學生既復習鞏固了舊知識,又學到了新方法及新題目的解題方法。既鞏固了
雙基,又有較大程度的提高,既提高學生探索問題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
力。聽課的老師一致認為這堂課學習和指導作用。我自己也認為是我最得意的一堂復習
課。
杠桿的平衡條件 篇4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參與科學探究活動,能對杠桿平衡條件進行猜想與假設,并設計出驗證方案,對獲得的數字信息進行處理,得出杠桿平衡的條件。
2、體驗、經歷探究過程,從而培養學生動手實驗能力、想像和協作能力。
3、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
二、重點難點:探究杠桿平衡的條件
三、實驗器材:鐵架臺、杠桿、彈簧秤、刻度尺、鉤碼、桿稱等
四、教學過程:
活動次序 師生互動 教學目標
活動1
提問 1、學生談談在生活中所了解的杠桿;
2、以生活中的“杠秤”為例畫出杠桿的五要素;
3、提問:(1)用杠秤稱東西時必須在什么情況下才能準確地測出物體的質量?
(2)杠桿在什么情況下將處于平衡狀態?
(3)杠桿平衡時f1、f2、l1、l2存在什么關系? 1、鞏固杠桿的五要素;
2、知道杠桿在什么情況下平衡;
3、激發探究的欲望。
活動2
猜想 1、由學生個人獨立思考,確定自己的猜想,并想想這樣猜想的理由;
2、把自己的猜想和小組交流,統一意見后確定其中的一個或幾個,并談談這樣猜想的理由。 1、培養猜想和邏輯推理能力;
2、培養合作意識。
活動3
制訂計劃
設計實驗 1、根據問題與自己的猜想,利用桌上的器材,制訂計劃和設計實驗,簡單寫出實驗步驟;
2、小組討論實驗方案,使其更完整;
3、各小組介紹實驗方案,教師給予指導并與以肯定。 1、各組均能設計出合理的實驗方案。
活動4
進行實驗 1、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驗方案選擇器材進行實驗,老師循環指導;
2、要求學生將實驗中的各項數據如實記錄在課本154頁的表格中,并根據自己的猜想進行計算;
3、引導學生及時記錄在實驗中所遇到或發現的新問題及處理方案;
4、多次測量并檢查自己的實驗數據。 1、能獨立完成各自的實驗;
2、會收集數據并對數據進行處理;
3、能得出一定的結論。
活動5
交流與合作 1、確定自己的結論與猜想是否一致?
2、和其它組交流所得結論,看看各自的結論是否一致?并有充足的理由說明自己的結論是正確的。 1、會進行交流與合作。
活動6
分析論證 1、各組陳述自己的實驗結論及對結論的分析;
2、請具有代表性的組上臺展示自己的實驗過程,并概括出自己的結論;
3、實驗出真理:
杠桿平衡條件: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公式;f1l1=f2l2 1、各組清晰表達各自的實驗過程和結論;
2、確定結論,達成共識。
活動7
鞏固與提高 1、完成課本156頁2、3、4、5題;
2、課后作業:完成練習冊中相關的練習。 1、加深對杠桿平衡條件的理解和應用。
科學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報告
一、學習目標:通過參與科學探究活動,能得出杠桿平衡的條件。
二、實驗器材: 、 、 、 等
四、探究過程:
活動次序 探究過程
活動1
提問 1、我在生活中所知道的杠桿有 、 、 、 ;
2、以生活中的杠秤為例畫出杠桿的五要素;
3、提問:
(1)用杠秤稱東西時必須在 情況下才能準確地測出物體的質量?
(2)杠桿在 情況下將處于平衡狀態?
(3)杠桿平衡時f1、f2、l1、l2存在什么關系?
活動2
猜想 1、我的猜想是: ;
2、猜想的理由: ;
3、和小組交流,統一意見后的猜想是 ;
4、這樣猜想的理由 。
活動3
制訂計劃
設計實驗 1、根據問題與自己的猜想,思考如何利用桌上的儀器來制訂計劃設計實驗;(思考2分鐘)
2、小組討論實驗方案,交換意見,使其更完整;
3、簡單寫出設計方案或實驗步驟。
活動4
進行實驗 1、選用的器材有: 、 、 、 ;
2、需要測量的數據有: 、 、 、 ;
3、測量時要注意使杠桿在 位置保持平衡;
4、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驗方案進行實驗,將實驗中的各項數據如實記錄在課本154頁的表格中
5、根據自己的猜想進行計算;
6、在實驗中所遇到或發現的新問題有 ;
7、處理辦法 ;
4、更換力和力臂大小多次測量并檢查自己的實驗數據。
活動5
交流與合作 1、確定自己的結論與猜想是否一致? ;
2、和其它組交流所得結論,看看各自的結論是否一致? ;
活動6
分析論證 1、各組陳述自己的實驗過程和實驗結論;
2、實驗出真理:杠桿平衡條件: ;
公式; 。
活動6
鞏固提高 1、完成課本156頁2、3、4、5題;
2、課后作業:完成練習冊中相關的練習。
杠桿的平衡條件 篇5
教學目標
1、能通過觀察生活和生產勞動中的各種杠桿提取出共同的特征,并能在杠桿上確認動力、阻力、支點、動力臂、阻力臂。
2、能對杠桿平衡條件進行猜想與假設,并設計出驗證方案,對獲得的信息進行處理,得出杠桿平衡的條件。
[教學重點、難點]
一、重點
1、杠桿的定義、力臂的概念。
2、科學探究杠桿平衡條件及應用。
二、難點
1、力臂的確定
[教學用具]
1、筷子 2、剪刀 3、夾子 4、鉗子 5、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裝置。
[教學過程]
一、認識杠桿
1、課件展示生產、生活中的杠桿。
2、學生展示自帶杠桿,說出其特征及在生活中的應用。
3、杠桿的定義:在力的作用下,能繞某一固定點轉動的硬棒。
4、課件[杠桿介紹],引出杠桿五要素: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
二、杠桿五要素[課件展示,介紹]
支點:杠桿繞著轉動的固定點
動力:使杠桿轉動的力
阻力:阻礙杠桿轉動的力
動力臂:從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
阻力臂: 從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
三、力臂的畫法(課件展示)
1.力臂的畫法
⑴辨認杠桿;
⑵先找支點o;
⑶過力的作用點沿力的方向畫出力的作用線;
⑷過支點o畫力作用線的垂線,就畫出力臂
2.力臂的畫法示例(撬石頭和手搖抽水機)
四、杠桿的平衡條件
1、杠桿在動力和阻力作用下,處于靜止狀態叫做平衡。
2、提出問題:杠桿平衡時,動力、動力臂和阻力、阻力臂之間存在著怎樣的關系?
3、猜想與假設:
甲: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乙: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丙: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丁: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4、設計方案:
用課本圖9-3所示的實驗裝置,探究動力、動力臂和阻力、阻力臂之間的關系。
5、進行實驗:
調節平衡螺母,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改變懸掛的鉤碼個數(動力f1、阻力f2),移動其懸掛的位置,使杠桿平衡。將數據填在156頁的表格上。
學生分組實驗,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得出杠桿平衡條件:
f1 l 1=f2 l 2
五、例題:
在右圖的杠桿中,如果大人重750n,小女孩重250n。當大人離蹺蹺板的轉軸0.5m時,小女孩應該坐在哪里才能使蹺蹺板在水平位置平衡?
已知:阻力f2=750n,阻力臂l2=0.5m,
動力f1=250n
求:動力臂l1=?
解:根據杠桿平衡條件f1l1=f2l2,得:
答:小女孩應坐在離蹺蹺板的轉軸1.5m的地方
六、思考:
在例題中,小女孩重250n的力(動力)與大人重750n的力(阻力) 使蹺蹺板在水平位置平衡。可見,使用杠桿可以省力。那么,所有的杠桿都省力嗎?如果讓你對
撬棒、瓶蓋起子、托盤天平、縫紉機腳踏板、鍘刀、手搖抽水機進行分類,怎么分?
七、小結
1、物理學上,把能繞某一固定點轉動的硬棒(直棒或曲棒),叫做杠桿。
2、杠桿在動力和阻力作用下,處于靜止狀態叫做平衡。
3、杠桿的平衡條件是:f1·l1=f2·l2
八、作業:
課本159頁第4題
杠桿的平衡條件 篇6
第一節 科學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知道什么是杠桿;理解支點、阻力、阻力臂、動力、動力臂;知道杠桿平衡的條件;能根據實際需要正確選擇和使用杠桿。
2. 方法與過程:經歷“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過程;能根據自己制定的分類原則給杠桿分類;學會分類的方法。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了解杠桿在我國古代的應用。
教學難點:
設計探究杠桿平衡的方案。
教學重點:
探究杠桿平衡條件。
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法。
教學用具:
剪刀、開瓶器、木棍、鐵榔頭等。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杠桿
一、 引入新課
通過浮力的學習,同學們已經知道了阿基米德是古希臘偉大的科學家,他在物理學方面的貢獻主要有兩項:浮力問題與杠桿平衡問題。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動地球。”
置疑:阿基米德說這句話的根據是什么?你認為這可能嗎
阿基米德用來撬動地球的工具就是杠桿,也就是這節課要研究的問題。
二、 新課教學
(板書:第一節科學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杠桿是一種古老而簡單的機械,許許多多機械的應用改變和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今天我們就從生活中的杠桿說起,了解機械與人的關系
(板書:1. 認識杠桿)
讓學生展示自帶的杠桿并說出其應用及特征
討論、歸納各種杠桿的共同特征。
(板書:在力的作用下,能繞某一固定點轉動的硬桿,物理學中叫杠桿)
觀察和了解學生是否認識杠桿:讓學生自己觀察、探究得出結論
教學過程
質疑1:設立情境。
古猿要把大石塊移動,用硬桿捅石塊捅不動,誰能想法幫幫它?
(觀察學生是否能想出在硬桿下墊一塊小石頭的方法,教師視具體情況作適當提示)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杠桿質疑:古猿用的硬桿是杠桿嗎?(強調杠桿有支點)
強調硬桿不是杠桿,硬桿與支點結合就是一種最古老、應用最廣泛的工具——杠桿。這也是人與猿的區別所在——人能制造和使用工具
質疑2:
一根硬桿不是杠桿,為什么用來撬開茶葉聽蓋時就是杠桿了?鐵榔頭是不是杠桿?
(分析、討論):知道杠桿有支點
區分硬桿和杠桿的不同,同時進行學科滲透
質疑3:
為什么人們利用杠桿橇石塊時總是把支點放在離石塊很近的地方?而不放到離石塊遠一些的地方
(學生可能會討論、回答這些問題,教師視具體情況處理,保護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但教師不做過多解釋)
(板書: 2. 認識杠桿的幾個概念)
杠桿中的幾個名詞。
(1) 支點:杠桿繞著轉動的點(o)。
(2) 動力:使杠桿轉動的力(f動或f1)
(3) 阻力:阻礙杠桿轉動的力(f阻或f2)
(4) 動力臂: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l動或l1)
(5) 阻力臂: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l阻或l2)。
難點成因:學生實際感覺使學生認識為什么要畫力臂,指導學生畫力臂的具體方法。(用數學中畫點到線的距離的畫法,降低難點)
結論:動力臂越長、阻力臂越短,越省力;動力臂越短、阻力臂越長,越費力
所以人們為了用較小的力撬大石塊時,就要把支點放到離石塊較近的地方,增大動力臂、減小動力
大家能否猜想一下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間的關系呢
讓學生充分猜想,同時用橡皮、小刀、直尺、硬幣、蘋果等物示意給學生看,什么叫杠桿的平衡
定性了解
用身邊物體進行實驗,簡單、易行
知道人們用杠桿撬重物能省力的原因
提出問題
猜想與假設
(提供一個事例,讓學生回家可以模仿,告訴學生如果用較輕的直尺和相同的硬幣,可進行定量探究)
(板書: 3. 杠桿的平衡條件)
1、杠桿平衡是指杠桿靜止不動或勻速轉動。
2、設計實驗方案:(引導學生討論實驗裝置中力的大小、力臂的大小,實驗探究前,應讓學生充分討論他們的探究方案)
3、討論與交流:
得出結論:杠桿的平衡條件是: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第二課時 杠桿類型及應用
一、復習提問
1.杠桿的平衡條件是什么?
2.畫出如圖杠桿的力臂。
二、新課教學
(板書: 4. 杠桿的分類)
(告訴學生分類首先要制定分類原則,然后按原則分類。如:同學們可以把身邊用品按用途分為學習用品、生活用品等。也可以按它們的制作材料分為塑料制品、棉制品、木制品等)
(無論學生怎樣分類,只要符合分類原則,都應充分肯定)
講解:
(1) 省力杠桿(l1> l2) 動力臂>阻力臂 特點:省力,但動力多移了距離。
(2) 費力杠桿(l1< l2) 動力臂<阻力臂 特點:費力,但動力少移了距離。
(3) 等臂杠桿(l1= l2) 動力臂=阻力臂 特點:不省力,不費力,不省距離,力臂相等。
生物體內的杠桿:
我國古代的杠桿:
(板書: 5. 杠桿的應用)
用杠桿的平衡條件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1) 杠桿、案秤、天平
①杠桿的應用例子。
②介紹案秤。
③天平的左盤物體的質量等于右盤砝碼的質量的道理:
∵f1=g1= m1g;f2=g2=m2g;l1=l2
∴根據杠桿的平衡條件:f1l1=f2l2,得
m1g•l1=m2g•l2
即: m1=m2
三、 作業
p156-1
四、板書設計:
第九章 機械與人
第一節 科學探究:杠 桿 的 平 衡 條 件
1. 認識杠桿
在力的作用下,能繞某一固定點轉動的硬桿,物理學中叫杠桿
2. 認識杠桿的幾個概念
支點、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動力臂越長、阻力臂越短,越省力;動力臂越短、阻力臂越長,越費力
3. 杠桿的平衡條件: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4. 杠桿的分類
5. 杠桿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