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桿
一、教學目標1、認識杠桿;知道杠桿的作用—在什么條件下省力?在什么條件下費力?在什么條件下不省力、也不費力?以及杠桿在實際中的應用。2、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3、利用組合媒體,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二、教學的重點與難點1、重點:在操作實驗、思考的基礎上得出結論:當支點到力點的距離— — — 2、難點:認識杠桿上的“三點”(支點、重點、力點);分析、歸納、杠桿工作規律。三、電教設計本課采用實地讓學生使用木棍撬移鋼筋混凝土塊,使學生建立“杠桿”的概念;通過撬石塊投影認識杠桿上的三點(支點、力點、重點);通過學生列舉事實,比較實際操作中的兩種不同效果和文字投影,啟發學生發現杠桿的省力原理;通過學生利用杠桿尺做實驗和操作,觀看演示實驗,使學生進一步認識杠桿還具有費力和既不省力、又不費力的作用。在學生認識了“杠桿的作用”的基礎上,通過利用書中插圖,認識人們利用杠桿原理制造的工具,并通過使用這些工具,探索出杠桿在什么條件下省力,在什么條件下費力,在什么條件下不省力、也不費力,利用文字投影幫學生歸納出“杠桿的工作規律”。為鞏固本課知識,讓學生結合生活,列舉出一些人們在生產生活中應用杠桿的實例。并布置學生應用杠桿原理做一些實事。四、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現場談話(操場舊旗桿基座旁):地面上是一些舊旗桿基座用的部份鋼筋混凝土塊。由于它們很重,瓦工們暫時還沒有設法將它們運走。同學們有什么方法,把它們搬運到操場的一角去嗎?(二)學習新課1、建立“杠桿”的概念(1)請力氣大些的1—2名男生用手搬,合作抬混凝土塊。(2)學生思考:搬不動、移不走怎么辦?(引導學生說出用木棍式的東西來撬)(3)請體力小些的女生(1人)用木棍撬混凝土塊。a. 大家想:怎么撬? b. 一女生動手用木棍撬。(4)教者把準備好的12根木棍,發給各實驗小組,讓每一個學生都來一次,都來感受下下先搬后撬的親身體驗。(5)建立“杠桿”的概念教者講述:我們剛才用來撬移鋼筋混凝土塊用的木棍,在實際運用中,人們常常會先在木棍下墊上磚塊、石塊、鐵塊之類的能夠支撐木棍用的物體,再用木棍來撬重物。這時的木棍已不再是一根普通的棍子了,它成了一種簡單的機械—杠桿。(回實驗室,黑板板書課題:14. 杠桿)(6)(師生回實驗室)(出示投影并講解):杠桿上的“三點”:支點、重點、力點。2、認識“杠桿的作用”(1)發現杠桿的省力原理a. 提問:運用杠桿作工具時有什么作用?(黑板板書:杠桿的作用)b. 學生舉例c. 學生比較:動手搬、抬和用木棍撬移混凝土塊的兩種不同效果,并交流操作實踐中的體會。d. (文字投影) 名人言:“只要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一個人把地球撬動”。e. 歸納得出結論:杠桿有省力作用。(黑板板書:1. 省力)(2)實驗認識,用杠桿作工具時,還有費力和不省力、也不費力的情況。a. 提問:是不是一旦應用了杠桿就能省力?b. 學生用杠桿尺實驗研究。c. 學生匯報實驗研究的結果。d. 學生演示:(1)用鑷子取瓶中的彈子;(2)用天平稱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