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潔九寨溝》教案
【基礎知識及相關背景】一、字詞積累:
跋bá涉shè:爬山趟水,形容旅程辛苦。
綺qǐ麗:鮮艷美麗(多指風景)。
靜謐mì:安靜。
澄chéng澈:清澈明亮。
曼吟:聲音拉得很長地吟哦,柔美而抒情。
洗滌dí:洗。
心悸jì:心里害怕。
匍pú匐fú:趴。
膜拜:恭敬而有誠意(多指宗教)。
棲qī息:停留,休息(多指鳥類)。
二、相關背景:
1、關于作者:
艾煊(1922~2001),原名艾光道,安徽舒城人,當代著名文學家。1940年參加新四軍,歷任文工團指導員,抗日軍政大學八分校隊長、教員、指導員,新四軍《抗敵報》及《先鋒報》記者、編輯,華東野戰軍前線新華社分、支社編輯主任、采訪主任、特派記者,曾長期在解放戰爭的槍林彈雨中進行火線采訪報道。解放后歷任《新華日報》編委、特派記者、副刊主編,中共江蘇省委文藝處長,江蘇省文聯副主席、秘書長。艾煊在“反右”和“文革”運動中受沖擊,先后被下放到西山明月灣和宜興太華山勞動,但始終達觀處世、寵辱不驚,始終保持著對黨的忠誠,表現出了一個共產黨員的崇高氣節。20世紀80年代起,艾煊長期擔任江蘇省作家協會主席、黨組書記。自1943年開始,艾煊曾先后發表了500多萬字的文學作品,出版了《大江風雷》、《山雨欲來》、《鄉關何處》、《清濁界》等長篇小說和《秋收之后》等10部中短篇小說集,還有《煙水江南綠》、《金陵夢華錄》、《碧螺春汛》、《美在太湖》等15部散文集,他創作的電影文學劇本《風雨下鐘山》更是膾炙人口。他的小說和散文創作主要抒寫對偉大祖國、對錦繡江南的文化思考,具有豐厚的哲學內涵和很高的美學品位,所以艾煊素有“艾江南”的美稱。2002年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八卷《艾煊文集》,收錄了他的大部分作品。
2、相關知識:
旅游勝地九寨溝
九寨溝,位于中國四川省阿壩藏羌自治州九寨溝縣境內。南距四川省省會成都450公里,總面積約720平方公里,其中52%為林木繁茂的原始森林。境內山脈、溝谷縱橫交錯,雪峰聳峙,溪澗四布。屬高山深谷碳酸堰塞湖地段;主景區長50余公里,由呈“丫”字形的樹正、日則、則查洼三條主溝組成,無數的湖泊、草海、瀑布、溪澗散落其間。
古時九寨溝一帶被稱為“翠海”。據《松潘縣志縣志•翠海》記載:“羊峒番部內,海狹長數里。水光浮翠,倒映林嵐。”現在九寨溝的得名,來自于景區內九個藏族寨子,由于有九個寨子的藏民世代居住于此,故名為“九寨溝”。
九寨溝的山水形成于第四紀古冰川時期,現保存著大量第四紀古冰川遺跡。九寨溝的地下水富含大量的碳酸鈣質,湖底、湖堤、湖畔水邊均可見乳白色碳酸鈣形成的結晶體;而來自雪山、森林的活水泉又異常潔凈,加之梯形狀的湖泊層層過濾,其水色愈加透明,能見度高達20米。翠海、疊瀑、彩林、雪峰、藏情,被譽為九寨溝“五絕”。水乳交融,美不勝收。
“黃山歸來不看云,九寨歸來不看水”,九寨溝的精靈是水。湖(海子)、泉、溪、瀑、河、灘連綴一體,飛動與靜謐結合,剛烈與溫柔相濟,千顏萬色,多采多姿。高低錯落的群瀑自叢林峭壁跌落,高唱低吟,熱情洋溢。大大小小的群海置身于高山深谷之中,碧藍澄澈、恬靜秀美;水中倒映著紅葉、綠樹、雪峰、藍天,一步一色,變幻無窮,水在樹間流,樹在水中長,花樹開在水中央,有“中華水景之王”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