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潔九寨溝》教案
20世紀70年代,這片在莽莽叢林中沉寂了千百萬年的仙境終于被一群偶然闖進的伐木工人發現。1987年,被列為以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為主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82年,成為國家首批重點風景名勝區;1990年,在全國40佳風景名勝區評比中,名列新自然景區榜首。199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納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名錄》;1997年,又被納入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網絡,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唯一同時獲得這兩項殊榮的景區。
【整體感悟】
一、謀篇立意
這是一篇形神兼備、意蘊深厚的寫景抒情散文。文章緊緊圍繞“靈潔”二字,通過生動形象的描繪以及豐富的聯想,向讀者展現了九寨溝湖水的“美絕,靈絕,妙絕”,表達了作者追求自然、崇尚自然的人生理想。文章中也透露出作者對生態環境遭到人為破壞的憂慮。
二、文章脈絡
文章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通過寫作者去九寨溝的沿途所見,點明了九寨溝所處的地理位置,側重于寫九寨溝獨特的地理環境,為下文寫九寨溝的“靈潔”作鋪墊。
第二部分著力描繪九寨溝的“靈潔”。作者先總寫九寨溝“山美,樹美,云美,雪峰美,瀑布美”,然后指出九寨溝最美的是大大小小串珠般的湖泊。接下來作者就開始集中筆墨寫九寨溝圣潔的湖水。
三、寫作方法
1.取材廣泛,安排精當
散文最大的特點就是形散神不散:散文的“形”,包括反映在作品中的現實生活材料,語言材料和形式,文學樣式和手段,段落的構成和排列等等;而散文的“神”,“主要指的是以作家社會實踐為基點,在作品中所反映出來的思想傾向、創作意向和思路趨向”,“簡言之,神就是作品的虛的方面,是需要貫通在一定的實體中才得以體現的。”(韓少華《散文散論》)由于散文的特點在于散,“散是散文的特質”,因此,散文的選材是十分廣泛、自由的。
本文在選材上十分廣泛。為了更好地表現九寨溝的靈潔,作者不僅寫到了九寨溝的地理方位,尤其寫到了九寨溝的峽谷風貌,“互相對望,情意纏綿”,寫到了熱情好客的藏民,“牽著藏馬等在路邊,歡迎人們騎著如貓般溫馴的馬,輕松地跋涉于岷江源的沼澤中”。接下來作者寫九寨溝的湖水,寫湖水的水質清澈見底,潔凈無染,能孕育生命;寫湖水的水色,色彩繽紛,色階豐富;寫湖水的澄澈明靜;進而聯想到音樂、繪畫,來表現九寨溝湖水的不可言傳的美。這樣通過反復地鋪排、渲染,既豐富了文章內容,又有力地表現了九寨溝的湖水美絕、妙絕和靈絕的特點。行文到此,似乎可以擱筆了,但作者并沒有就此停筆,而是通過寫自己面對這洗滌靈魂的純水時的感受與感動,進一步地渲染九寨溝湖水之絕。而作者所寫的這一切又都是圍繞著文題中的“靈潔”二字來進行的,使得文章形式上確實很散漫自由但中心卻很明確,主題相對集中,形散而神不散,體現出作者選材、組織材料上的獨到匠心。
2.語言簡明準確、形象生動
作者認為:“要想寫出一篇真正好的、耐讀的藝術散文,那就需要多方面的長期修養。”他說:“一篇散文的好壞,很大程度是由語言來決定的。”這篇文章就運用了許多形象、準確、生動的詞語和多種修辭力•法以及長短相濟酌多變句式,極其形象地描繪出九寨溝“靈潔”的特點。
如對湖水顏色的描寫,不只簡單的用“藍,綠,黃,紅”來說明,而是用更細微、更準確的詞語來描繪:“藍”化開為“藏青,寶藍,淡藍”;‘綠”又洇染成深深淺淺的“墨綠,翠綠,淺綠”;“黃”又分為“鵝黃、金黃”;“紅”則有“紫紅,桃紅”。這些準確生動的語言形象地描繪出了色階豐實的湖水,使水的形象獨具特色,并給讀者以豐富的聯想和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