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導學案
1、司馬遷(約前145—前90年),西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字子長,夏陽人。其父司馬談是漢朝太史令。司馬遷10歲“誦古文”,20歲開始游歷,游蹤遍及南北,到處考察風俗,采集傳說。在《史記》草創未就之時,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解,被捕入獄,受腐刑。出獄后任中書令,發憤著書,完成《史記》。 2、《史記》簡介:《史記》記載了上自傳說中的黃帝下至漢武帝長達三千年的歷史。全書包括12本紀、10表、8書、30世家、70列傳,共130篇。本紀記述了歷代帝王的事跡;世家主要記述諸侯王國的事跡;列傳則是人臣之傳。《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魯迅稱它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3、秦末農民起義的情況簡介: 秦始皇吞并六國之后,對人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苛捐雜稅繁重。到秦二世時,賦稅更加嚴重了,人民痛苦不堪,階級矛盾到了一觸即發的地步。陳勝、吳廣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發動領導了大澤鄉農民起義,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農民政權——張楚,給予秦朝的暴政以致命的打擊,促使了秦速亡,使由秦始皇開始的而想萬世統治中國的秦王朝只存在短暫的XX年便被劉邦的西漢政權所取代。9年級語文上第六單元第22課 課文題目:《唐雎不辱使命》 課堂類型:新授課 主編教師: 輔導教師: 學生姓名: 檢查情況: ★★★【學習目標】 1、 學習本文通過對話描寫表現人物形象的寫法。 2、 培養學生朗讀、復述、翻譯和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 3、 學習唐雎作為小國之臣卻不畏強權、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精神;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熱情。 ★★★【重點難點】 1、朗讀文言課文。2、積累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 3、學習本文通過對話描寫表現人物形象的寫法。 4、 學習唐雎作為小國之臣卻不畏強權、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精神;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熱情。 ☆☆ 導入課文:祖國的利益高于一切,在國家外事交往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則就是不辱使命(頭可斷,血可流,祖國的尊嚴不可丟),你知道它出自于哪里嗎? ▲▲▲基礎練習: 1、找出并解釋文中的通假字。 秦王不說 故不錯意也 倉鷹擊于殿上 2、結合書下注釋和資料,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 唐雎不辱使命( )以大易小( ) 請廣于君( ) 以頭搶地耳( ) 休祲降于天( ) 天小縞素( ) 秦王色撓( ) 長跪而謝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