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語文上冊全冊教學設計1
《星星變奏曲》是“朦朧詩”的一首重要詩作。朦朧詩是新時期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識開始覺醒的青年利用詩歌的形式,對現實進行反思和追求詩歌獨立的審美價值的產物。朦朧詩作為一種新詩潮,一開始便呈現出與傳統詩歌不同的審美特征。對人的自我價值的重新確認,對人道主義和人性復歸的呼喚,對人的自由心靈的探求構成朦朧詩的思想核心,而意象化、象征化、立體化和隱喻性,則是朦朧詩藝術表現上的重要特征。這首《星星變奏曲》在詩歌主題、創作手法和詩歌技藝方面都體現了朦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征。
《蟈蟈與蛐蛐》和《夜》是兩首優美的田園詩。它們都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而又各有其特點。《蟈蟈與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頌歌,它以盛夏“蟈蟈的樂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兒”來贊美“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歌頌大自然的無比美好和無限生機。《夜》猶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靜謐、美麗的夜景中,蘊含著詩人的情感,傳達出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他安適、寧靜的心境。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蟈蟈與蛐蛐》一詩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氣,著墨不多卻能以少勝多,蘊含深厚,給人以廣闊的想像空間。全詩僅僅勾勒了夏、冬兩幅小景,而沒有描繪春、秋兩季的景象;僅僅描寫了蟈蟈、蛐蛐這兩種昆蟲的鳴唱,而沒有去寫大地上其他百鳥千蟲的歌唱。但它所揭示的卻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聲”不斷的規律,歌頌了大自然周而復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生動地表現“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的主題。這種贊美大自然永恒之美的頌歌式的田園詩,具有極為豐厚的人文內涵,它不同于我國傳統的多寫小景和避世歸隱的田園詩,而反映了另一種優秀的文化傳統。
教學詩歌,不宜多講,更不宜偏重理性的分析,重在引導學生深入地感知形象,通過聯想和想像而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而進入詩中的情境,自行體驗情感,感悟詩意。因此,教學詩歌要在意象的把握和意境的感受上多下功夫,給以適當的點撥。
要引導學生品味詩歌的語言。詩歌的語言是一種凝練、形象的藝術語言,往往要悉心揣摩才能體會其中的意蘊和情味。要反復推敲詩句,細致深入地體會其內涵。并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和已往欣賞詩歌的經驗,加以聯想和想像,體味詩中的形象和意境,從而深切地感受詩歌語言豐富的表現力。
要讓學生熟讀詩歌,最好能背誦。在熟讀、背誦的過程中,感受詩歌的語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和韻律美,體會詩歌的魅力。這些詩的抒情性都很強,適于朗誦,在教學過程中不應忽視。
要注意詩歌的藝術特征,了解借景抒情、象征、擬人等詩歌的常用藝術表現手法,體會這些表現手法的表達效果。了解詩歌的常用藝術表現手法,重要的不在“知其然”,而在“知其所以然”,要結合詩中的語境和語句,從互為表里的形式和內容的關聯中,讓學生體會這些表現手法的藝術效果。
要適當地進行詩歌的比較閱讀,認識詩歌之間的具體內容、語言特點、表現手法、感情意蘊等方面的異同。比較閱讀可以靈活多樣。例如,本單元安排了同為毛澤東所作的《沁園春雪》與《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兩首詞的比較,葉賽寧的《夜》與郭沫若的《靜夜》兩首詩的比較。此外對本單元的各首詩也可以進行比較。例如:《雨說》與《星星變奏曲》的寫作有著相近的時代背景,都具有鮮明的時代色彩,內容、風格頗為不同而又不無相通之處,可以適當地進行比較。《蟈蟈與蛐蛐》與《夜》都是田園詩。田園詩都表達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又因人、因詩而異,各有其特點。可以從田園詩的角度,比較這兩首詩的異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