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語文上冊全冊教學設計1
要鼓勵和引導學生進行詩歌的擴展閱讀,結合課堂教學讓學生多讀一些詩歌。課本中所選的詩歌,數量十分有限,只能起引導學詩的作用,而學生在課外讀一些詩歌,在擴展閱讀面、培養讀詩興趣、提高詩歌鑒賞能力上,都是對課堂教學的必要補充。
本單元設計了一些寫作的小練習,如《雨說》一課,讓學生“以‘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或‘大地的詩歌從來沒有停息’為題,寫一段抒情性的文字”,“去感受野外的夜色,寫一篇抒情短文或幾行小詩”;《星星變奏曲》一課,要求“仿照這首詩的‘如果……如果……’或‘誰不愿意……誰不愿意……’的句式寫幾句詩,表達一種期盼或愿望”。這些練習,讓學生嘗試寫作詩歌或抒情短文,使讀詩與寫作結合,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和抒情表達能力,增進學生的學詩興趣。
本單元的綜合性學習為“雨的訴說”。這是從《雨說》一詩引申出來的一項活動,試圖通過讓學生關注大自然中人們習焉不察的雨這種常見現象,來豐富學生的心靈感悟,體驗大自然的詩意之美。同時通過搜集有關資料,進一步培養處理信息的能力。這項活動可以靈活掌握,根據學生不同的興趣和愛好有選擇地開展。
簡而言之,通過本詩歌單元的教學,要讓學生欣賞一些詩歌,進一步了解詩歌,培養學生對詩歌的感悟能力,使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在這里,我們特別要強調的是,詩歌教學也要著眼于素質教育,要通過詩歌教學,激發學生的讀詩興趣,豐富學生的情感,使他們具有初步的“詩”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既能知道什么是詩,什么是好詩,好詩何以是好詩,又能更細心地體驗人生,更好地發現和體味生活中的詩意。
《沁園春•雪》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及重點:
一、學習修辭方法:比喻、擬人、對偶
二、體會詞作語言運用的準確性,描寫的形象性,蘊含的深刻性。
三、培養學生閱讀才欣賞詩詞的能力,體會詞作展現的意境、作者表達的感情,從中接受美的熏陶。
四、培養學生比較閱讀的能力。
五、理解作者通過對北方雪景的描繪所迸發出的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熱愛之情,以及當今英雄空前的偉大抱負和無比堅定的信心。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改為用殷秀梅演唱的《我愛你,塞北的雪》導入,或改為重慶談判毛澤東和柳亞字唱和來導入。
1936年2月,抗日戰爭爆發前,在陜北的清澗縣,毛澤東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蓋的塬上視察地形,觀賞風光。面對蒼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蕩,過后寫下了這首詞。1945年8月,抗戰勝利后,為了國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澤東同志親赴重慶與國民黨談判。其間,民主人士、詩人柳亞子先生請他寫詩,毛澤東同志就把這首《沁園春.雪》抄給他,隨后《新民晚報》公開發表,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二.教學新課
(一)明確教學目標及重點:(投影)
正音:分 嬈 遜 數 汗
解詞:惟余 競 折腰 紅裝素裹 風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