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語文上冊全冊教學設計1
五、拓展交流,發散思維。
問題設計:
1.“星星 (還可以是什么……)”
2.如果不是星星,還可以是什么?
《外國詩兩首》教學設計
課文分析:
《蟈蟈與蛐蛐》和《夜》是兩首優美的田園詩。它們都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而又各有其特點。《蟈蟈與蚰蚰》一詩僅僅勾勒了夏、冬兩幅小景;僅僅描寫了蟈蟈、蛐蛐這兩種昆蟲的鳴唱。但它所揭示的卻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聲”不斷的規律,歌頌了大自然周而復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生動地表現“‘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的主題。《夜》猶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靜謐、美麗的夜景中,蘊含著詩人的情感,傳達出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他安適、寧靜的心境。
教學目標:
1、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特點
2、寫景詩的特點
3、分析寫景詩的意境
4、欣賞和熱愛大自然,培養生活的情趣
教學設想
1.兩課時
2.就詩歌的題材看,課文的兩首詩都是田園詩,可以從田園詩的角度,對比閱讀兩首詩,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
3.教讀課文,重在引導學生揣摩語句,感受形象,通過聯想和想象進入詩的意境。教師只須作適當的點撥,為學生創設充分的體悟思考的空間,培養學生對詩歌的興趣。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引導學生感悟詩歌,把握詩歌主旨及詩人的情感意蘊。
2.感悟法 引導學生感悟理解詩歌的具體內容、語言特點等
3.比較法 運用同題材詩的擴展閱讀,培養學生對詩歌的鑒賞能力。
教學重點:
能說出詩人選取代表i生季節和選取小生命(蟈蟈、蛐蛐)進行創作的意圖,理解盛夏的蟈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樣聯系起來的,理解詩人為什么發出“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的感嘆。
教學難點 :兩首外國詩風格比較。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第一課時前,能夠有感情的朗讀本詩,能夠讀準字音、停頓。或者準備好教材配套朗讀帶,有條件的還可以準備多種背景音樂。根據學生情況,布置相應的預習作業。
2.第二課時前,查找英文原版詩歌及郭沫若的《靜夜》。
學生準備
1.第一課時前,分工找蟈蟈、蛐蛐的資料,找詩人、詩作的資料,找背景音樂。進行朗讀,理清詩作中的字詞,讀通全詩,能夠做到讀準字音和停頓。在朗讀過程中不理解的地方用筆標示出來。
2.第二課時前,查找英文原版詩歌及郭沫若的《靜夜》。
第一課時 蟈蟈和蛐蛐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捕捉住蟈蟈和蛐蛐這兩個富有生機的意象,品味由“蟈蟈的樂音”和“蚰蛐的歌兒”交織成的“大地的詩歌”。
教學難點:
理解詩僅僅勾勒了夏、冬兩幅小景,描寫了兩只草蟲的嗚叫,為什么說是一首大自然的頌歌。
教學設想:
1、 簡略介紹作者和時代背景,幫助學生了解濟慈詩歌的特點。
2、 這首詩詩中有畫,立體感甚強,誦讀時要很好體會。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地球是我們的家園,當我們將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懷抱,她將以博大的胸懷,賦予我們靈感和力量。英國詩人濟慈的《蟈蟈與蛐蛐》,俄羅斯詩人葉賽寧的《夜》,就是他們用身心和自然溶鑄而成的美的贊歌……
二、簡略介紹作者和時代背景。(學生交流課前搜集的信息)教師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