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語文下冊學案及答案2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 導入
二、 初讀課文 讀準字音
三、 再讀課文 疏通文意
(結合文下注釋疏通文意,標出疑難,師生釋疑。)
解釋以下加點詞語和句子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堅利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四、理清文脈,把握文意
1、本文的論點?
2、“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間的關系?
3、談談本文的論證結構和論證方法。
五、中考鏈接
1、解釋下列句中加粗詞的含義(3分)
⑴ 池非不深也( )
⑵ 委而去之(。
⑶ 故君子有不戰(。
2、下列各句中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組是(2分)( )
a、得道者多助 策之不以其道 慘無人道
b、委而去之 去國懷鄉 去留兩便
c、寡助之至 比至陳 無微不至
d、攻親戚之所畔 輟耕之壟上 始齔,跳往助之
3、把下面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2分)
、拧∪欢粍僬,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譯: 。
、啤∫蕴煜轮,攻親戚之所畔。
譯: 。
4、本文闡述的主要觀點是什么?為什么說這一觀點是孟子“仁政”主張的具體體現?
第二課時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一、 初讀課文 讀準字音
二、 再讀課文 疏通文意
(結合文下注釋疏通文意,標出疑難,師生釋疑。)
解釋以下加點詞語和句子
舜發于畎畝之中
管夷吾舉于士
百里奚舉于市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行拂亂其所為
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三、理清文脈,把握文意
1、本文的論點是什么?
2、本文第一段為什么要列舉一系列歷史人物?文中哪一句是從反面論證了這一點?
3、從行文上看,文章中哪句話在結構上起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4、文章第三段主要闡述了作者的什么觀點?
5、比較《孟子二章》在論證方面的不同。
四 中考鏈接
年北京市
1.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思。(2分)
(1)舜發于畎畝之中 發:_______(2)人恒過然后能改 過:_________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語句。(4分)
(1)餓其體膚 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行拂亂其所為 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閱讀第②段,說出就“國”而言,“死于安樂”中的“安樂”指的是什么。(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請結合短文簡析:多難為何能興邦?( 3 分)
5、本文指出,擔當大任的人必須從三個方面經受艱苦磨難。其中,思想上要_____
身體上 ___________,行為上要______ 。(用原文回答)(2分)
6、結合自己的實際,說說你對“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體會。(不超過20個字)
7、回憶你學過的文言課文,從中舉出一則可以證明本文論點的史實。
19《魚我所欲也》教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