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語文下冊學案及答案2
2. 用現代漢語翻譯句子。(4分)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提倡的“舍生取義”曾經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現在的學校教育則強調我們中小學生要“珍愛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就刪掉了“見義勇為,敢于斗爭”的字樣,對此,你是怎樣看待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列舉了“不食嗟來之食”的事例,請你給本文補充—個論據。(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儒家認為“性相近,習相遠”,即人們生來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于后天的社會環境與物欲使人的“性”差距變大,有人變“惡”了。閱讀選文第一段,想想第一段中哪一句和這一觀點相近,并寫下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莊子》故事兩則
教學目標
1、積累常用的文言詞語,歸納相關的文言現象。
2、領略兩則故事中的旨趣。
3、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自學能力。
助讀資料
關于莊子:莊子(約前369—前286年),名周,宋國蒙(今河南省商丘縣東北)人,是繼老子之后,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曾做過宋國蒙地方的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相傳,莊子自幼聰明好學,與惠施為同學、摯友,曾南游楚越,探訪古風,率性認真,崇尚自然,非毀禮法,傲視王侯。楚威王曾以厚禮聘其為相,被他拒絕,從此終身不仕,退隱江湖,以編草鞋為生,寓言傳道,著書十余萬言。
關于《莊子》:《莊子》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豐富,氣勢壯闊。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二、 初讀,讀準字音
三、 再讀,疏通文意
(結合文下注釋疏通文意,標出疑難,師生釋疑。)
解釋以下加點詞語和句子
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
莊子來,欲代子相
搜于國中三日三夜
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四、理解故事寓意。
莊子講鹓鶵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思考明確
五、 形象分析
莊子:
惠子:
第二課時
學習《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
一、 初讀 讀準字音
二、 再讀 疏通文意
(結合文下注釋疏通文意,標出疑難,師生釋疑。)
解釋以下加點詞語和句子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
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三、研讀探究:
1、莊子堅持認為“出游從容”的魚兒很快樂,表現了他怎樣的心境?
2、結合兩則故事,比較莊子與惠子在思想、性格、氣質等方面的差異。
四、拓展閱讀
莊子送葬
莊子送葬,過惠子之墓,顧謂從者曰:“郢人堊慢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斲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斲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聞之,召匠石曰:‘嘗試為寡人為之。’匠石曰:‘臣則嘗能斲之。雖然,臣之質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吾無與言之矣!”
注釋:①郢:春秋戰國時楚國的國都。“郢人”指楚國都城里的某人。 堊:石灰 慢:通“墁”,涂抹。 ②匠石:工匠名。 斲:削,清除。 ③運:揮動。 斤:斧頭④聽:任憑。 ⑤宋元君:宋國國君。 ⑥質:對手。 ⑦夫子:指惠子。
思考:這個故事表達了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