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兩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學案
[參考答案] “肉食者鄙”的“鄙”表現在:
(1)戰前準備階段,魯莊公的三答,表明他寄戰勝的希望于身邊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2)戰斗中,“公將鼓之”“公將馳之”,充分暴露了魯莊公未察敵情,貿然進軍,不懂軍事。(3)戰后,“既克,公問其故”,戰勝了還不知什么原因,再次暴露“鄙”。
曹劌的“遠謀”表現在:(1)戰前三問。說明他明白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戰的先決條件,有遠見。(2)戰中能掌握將士心理,能觀察敵情,把握戰機,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弱小的魯國能戰勝強大的齊國原因有:(1)戰前準備充分。取信于民,這是保證戰爭勝利的先決條件,這是“人和”因素。(2)選擇了有利的地點。長勺在魯國,魯國是反侵略戰爭,這是“地利”因素。(3)抓住了有利的反攻時機,待“彼竭我盈”之時,后發制人。抓住了恰當的追擊時機,詳察敵情,確證無埋伏時,乘勝追擊,大獲全勝。是“天時”因素。總之,魯國取勝的原因,在于天時、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
2、本文是怎樣運用對比手法的,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參考答案]:
討論并歸納:運用對比手法是,把魯莊公的“鄙”與曹劌的“遠謀”進行多次對比(見上一題答案)。借助對比手法,可以突出曹劌政治上的遠見卓識與軍事上的卓越才能。
3、本文詳寫了什么,略寫了什么?為什么這樣安排?
參考答案] 本文緊扣“論戰”來寫,以曹劌為中心,詳細描寫了曹劌在戰前、戰中、戰后的言論。如第一段中與魯莊公的三問三答,詳細具體地表現他“取信于民”的戰略思想。再如第三段論戰勝的原因,把他的作戰必須依靠士氣、抓準時機、謹慎而又果斷的戰略思想表現了出來。這兩段文字,充分地表現了曹劌政治上的遠見卓識和軍事上的卓越才能。對于無助于表現“論戰”的事,如戰爭的起因、戰斗的狀況、戰后的處理等,略寫或不寫。這樣剪裁,敘事清楚,詳略得當,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②表現戰爭性質的句子?“齊師伐我”(即對魯國來說是正義之戰) ③莊公的態度?“公將戰” ④劌請見的原因? 直接原因-“齊師伐我” 根本原因-“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⑤這一舉動表現了曹劌的什么品質?愛國 ⑥劌分析戰前準備“何以戰”是通過與莊公的幾次對話完成的?三次 ⑦劌否定了什么作法?肯定了什么作法?怎樣肯定的? “衣食分人和祭神弗加”;“斷獄以情”;“忠之屬也,可以一戰” ⑧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在戰前準備上,曹劌重視的是什么?人民的支持 ⑨這又反映了曹劌的什么戰略思想?“取信于民” ⑩表現莊公“鄙”的句子是什么?“公將戰”,“衣食所安”“犧牲玉帛”“公將馳之” 第2段 ①劌與莊公二人的表現分別是什么?表現出各自的什么特點?
劌:“未可”,“可矣”,等待時機,觀察時機――善于抓住有利戰機
公:“將鼓之”,“將馳之”――盲目指揮,“鄙”
②體現劌指揮正確的句子?“齊師敗績”,“遂逐齊師” ③本段表現了劌的什么能力?決斷能力 ④用自己的話概括本段介紹了戰爭的哪兩個過程?反攻和追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