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劌論戰》九下13
7、為什么說“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戰”的主要條件?
因為民心向背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這就突出表現了曹劌重視人民力量的政治遠見。
8、“戰則請從”這一句在文中有何表達作用?對于文章的結構它又起了什么作用?
從這話中,可以表現出曹劌他自動請戰的熱忱,而且也自然地過渡到下一段。
(二)串講第二段:
公與之乘。魯莊公和曹劌共坐一輛戰車。
戰于長勺。在長勺和齊軍作戰。
公將鼓之。莊公(一上陣)就要擊鼓進軍。
劌曰:“未可。”曹劌說:“(現在)不行。”
齊人三鼓。齊軍擂過三通戰鼓。
劌曰:“可矣。”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啦。”
齊師敗績。齊軍大敗。
公將馳之。莊公正要下令驅車追趕。
劌曰:“未可。”曹劌說:“還不行。”
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
(然后)下車去察看齊軍的車印,又登上車前橫木瞭望齊軍(退去的情形),(這才)說:“可以追擊了。”
遂逐齊師。于是追擊齊軍。
(三)分析第二段:
1、在這一段中,哪些地方體現了曹劌杰出的軍事指揮才能?
1)選擇了有利于進攻的時機,“彼竭我盈”的時候。
2)選擇了開始追擊敵軍的正確時機,在齊軍“轍亂旗靡”時,抓住戰機追逐敵人,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2、指揮魯軍作戰的有曹劌和魯莊公兩人,他們倆在戰場上的形象有什么不同?可以用上文那兩個詞來驗證?
魯莊公“鄙”(戰斗一開始他就要擊鼓進軍,忘記了自己是弱軍之師;齊軍一退他就要下令追擊,全不知有誘敵、埋伏之事。)
曹劌“遠謀”(知己知彼,重視調查研究,在“擊鼓”和“逐師”上表現得果斷、謹慎、仔細,能夠正確地捕捉戰機,戰勝強敵,表現了他卓越的指揮才能。)
(四)串講第三段:
既克,公問其故。已經戰勝,魯莊公詢問曹劌這樣做的原因。
對曰:“夫戰,勇氣也。”曹劌答道:“作戰,是靠勇氣的。”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們的士氣,第二次擊鼓時士氣減弱,第三次擊鼓時士氣已經消失了。
彼竭我盈,故克之。
敵方的士氣已經消失而我方的士氣正旺盛,所以戰勝了他們。
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齊是)大國,難以估計(它的情況),怕的是在此有埋伏。
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看到他們的車印混亂,軍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擊他們。”
(五)分析第三段:
1、這一節的主要內容?曹劌對作戰的經過做總結。
2、總結了哪幾方面內容?就反擊、追擊的時機做了解釋。
3、為什么他僅就如何選擇反擊和追擊的時機作了議論?你認為他對這次戰斗的總結全面嗎?
曹劌對戰爭勝利的總結是針對魯莊公的疑惑而發的,魯莊公的疑惑就是在戰爭中他兩次要下令搶先反擊進攻和追擊敵人,但都被曹劌阻止了,于是曹劌有針對性的對莊公做了解釋,并以此總結打勝仗的經驗,這樣使課文內容做到了前后呼應,發展自然。
不夠全面 長勺之戰中魯國之所以能以少勝多,以弱勝強,除曹劌總結的兩方面外,最根本的原因是魯國進行的是反侵略的正義戰爭,魯莊公能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還選擇了有利于魯軍反擊的交戰地點,采用了誘敵深入的戰略戰術等。
六、小結:文章圍繞“論戰”來進行選材與組織材料,詳略得當,重點突出。此文雖然寫戰爭,但戰爭的過程寫得十分簡略,中心始終扣住曹劌這一人物,運用對話來寫論作戰前的政治準備(第1段)及戰勝齊國的原因(第3段),重點突出,中心明確,詳略得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