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劌論戰》九下13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小惠未徧,民弗從也。
2、辨析句中加線詞語的古今異義
(1) 又何間焉 (2) 肉食者鄙 (3) 犧牲玉帛
(4) 小大之獄 (5) 必以情 (6) 忠之屬也 (7) 可以一戰
3、本文共有三個自然段,概括一下各寫了什么?
第一段,寫魯國戰前的準備。第二段,敘長勺之戰的全過程。
第三段,論魯國取勝的原因。
4、 第一段寫曹劌與鄉人的對話,說明了什么?說明了曹劌“請見”的原因。
5、第一段寫曹劌與魯莊的對話有幾問幾答?重點說明了什么?
共三問三答。說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戰的先決條件。
6、為什么“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
因為“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7、為什么“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
因為“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8、縱觀全文,弱小的魯國能戰勝強大的齊國原因有哪些?
⑴戰前準備充分;取信于民,這是保證戰爭勝利的先決條件,這是“人和”因素。
⑵選擇了有利的地點,長勺在魯國,魯國是反侵略戰爭,這是“地利”因素。
⑶抓住了有利的反攻時機,待“彼竭我盈”之時,后發制人。
⑷抓住了恰當的追擊時機,詳察敵情,確證無埋伏時,乘勝追擊,大獲全勝。后兩點是“天時”因素。
總之,魯國取勝的原因,在于天時、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
9、 請想出相應的成語
¡ 齊人三鼓——一鼓作氣(擊鼓進軍)
¡ 望其旗靡——所向披靡(倒下)
¡ 彼竭我盈——惡貫滿盈(充滿、旺盛)
¡ 小信未孚——不孚眾望(為人所信服)
¡ 懼有伏焉——危機四伏(埋伏)
¡ 未能遠謀——足智多謀(計謀、謀略)
¡ 故克之——克敵制勝、攻無不克(戰勝)
¡ 三而竭——殫精竭慮、精疲力竭(衰竭、用盡)
¡ 視其轍——南轅北轍、重蹈覆轍(車印、車痕)
¡ 遂逐之——逐鹿中原、追亡逐北(追擊、追趕)
¡ 難測也——莫測高深、心懷叵測(推測、估計)
10、看圖背課文。
八、布置作業:背誦第3段。
九、板書設計:
求信于臣 民弗從也 不可以戰 重視
戰前準備 求信于神 神弗福也 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