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劌論戰》九下13
從戰指揮 軍事才能(有才)
論何以勝 謀略過人(有學問)
7、曹劌遠謀的表現
1)戰前預見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2)與魯莊公會面時,分析了莊公的三次答話。曹劌認為要得到“民”(庶民百姓)的支持才能保證戰爭勝利。
3)交戰過程中,在戰略上不急于進攻和追擊。
8、總結曹劌的形象特征:政治上深謀遠慮,軍事上有卓越的指揮才能。
9、分析魯莊公的形象:
⑴魯莊公的三答,他寄戰勝的希望于身邊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
⑵“公將鼓之”“公將馳之”未察敵情,貿然進軍。
⑶“既克,公問其故”,戰勝了還不知什么原因。
10、1)文中的“魯莊公”,你覺得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是不是昏君?
鄙 反襯 曹劌遠謀
2)魯莊公真的就沒有可取之處嗎?
虛懷若谷,唯才是用,親臨前線 ,總結經驗,
11、本文在寫作上有什么特色?
運用對比手法,把魯莊公的“鄙”與曹劌的“遠謀”進行對比,突出曹劌政治上的遠見卓識與軍事上的卓越才能。
12、圍繞著“論”字,在戰爭的前前后后,曹劌做了什么分析?
戰 政治準備----取信于民
爭 戰略因素
勝 有利陣地----戰于長勺
利
的 反攻時機----彼竭我盈
因 戰術因素
素 追擊時機----轍亂旗靡
(四)文言積累:
1、古今異義:
伐 齊師伐我 古義:攻打、討伐。今義:砍伐。
間 又何間焉 古義:參與。今義:隔開,不連接;中間,或時間 。
鄙 肉食者鄙 古義:鄙陋,目光短淺。 今義:言行惡劣
犧牲 犧牲玉帛 古義:指豬、牛、羊等祭品。
今義:為了正義的目的舍棄自己的生命或利益;也指損害一方的利益。
加 弗敢加也 古義:虛夸,以少報多。今義:增加。
信 必以信 古義:信實,誠實。今義:書信。
獄 小大之獄 古義:案件。今義:監獄,監禁罪犯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