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語文上冊全冊教學設計6
四、總結、擴展
墨子的“非攻”思想在今天來看,仍不失為一個美好的理想。墨子為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不怕艱險,堅忍不拔,勇于自我犧牲的奮斗精神和始終重視實踐的作風,是值得肯定和學習的,但子墨子的這種非攻思想也有它的局限性,因為他不懂得引起戰爭的社會根源和階級根源。戰爭是階級斗爭的最高形式。墨子所處的時代所以發生連續不斷的兼并戰爭,是當時階級斗爭的必然現象,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現象,是不能用“非攻”的主張來制止的。因此,所謂?“非攻”在墨子所處的時代是根本不能實現的。
五、布置作業
學習本文敘事明理的方法,不改變原作的基本意思,合理想像,適當擴充情節,材料可以作必要的取舍,以“墨子救宋”為題編寫一則故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理解文章的觀點及作者的論證思路。
2、體會駢句的表達效果。
3、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重難點分析:
1、找出文章的中心論點
2、理清文章采用“逐層深入論證”的結構。
(怎樣分析本文寫了什么。明確:要找出全文的中心論點,應該先分清層次,再概括出層意,進而幫助學生從整體上認識這一結構特點,最后看本文統領全文的關鍵句是什么。) 導入新課:
同學們,知道這個成語么?(揠苗助長),什么意思?(比喻不顧事物的發展規律,急于求成,反把事情弄壞)這里還有一句名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你們懂得它的意思嗎?說說。(學生說不上,老師就析題:施行仁政的人就會很多人幫助,不施行仁政的人很少有人幫助他)你們知道它們的出處么?_#^
它們出自《孟子》。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孟子〉二章》中的第一篇文章。
教學過程:
一、作者介紹:
孟子生活在社會動蕩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戰國時代,面對這樣—個社會現實,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貴君輕”、“與民同樂”,反對不義的戰爭,主張施“仁政”。
二、學法指導:孟子的文章邏輯嚴密而富有辭采,必須熟讀才能有所領會。誦讀首先要讀準字音,其次要讀準確句子的節奏。
三、理解文意:
1、學生聽課文錄音,勾畫出重點字詞(粟 、“畔”通“叛”:背叛)
2、初讀課文,勾畫出難以理解的句子。(小組討論解決疑問,重點強調幾個詞語的活用:環、域、固、威、順)
3、教師小結:請指出句子的含義:a、“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夫” c、“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
4、整體感知全文:你認為孟子想闡述什么問題?你的理由是什么?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