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救亡歌曲聯唱》教學設計和簡要實錄
深圳實驗學校初中部 任學艷
一、課程分析
《抗日救亡歌曲聯唱》是義務教育課程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偉大的抗日戰爭》的學習與探究活動課。
《偉大的抗日戰爭》單元共有五課時。第一課時《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已使學生了解了抗日戰爭爆發的原因及救亡歌曲《九一八小調》、《義勇軍進行曲》產生的歷史背景;第二課時《全民族抗戰的興起》學生了解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和敵后抗日根據地的開辟。初步掌握了《大刀進行曲》、《到敵人后方去》、《長城謠》、《游擊隊之歌》等抗日歌曲的出處及歷史作用;第三課時《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新的長城》,學生按要求搜集并學習了冼星海的主要成就;第四課時《抗日戰爭的勝利》,使學生樹立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在這樣基礎上,第五課時的《抗日救亡歌曲聯唱》創設情境地地學習歷史,有助于拓寬知識面和提高多方位、多角度理解歷史的能力,有助于強化對時代特點的把握,提高主動參與社會的意識,有助于增強歷史學習的興趣和愛國主義情感。
二、學情分析
初二(5)班的許多學生都喜歡唱歌,在前幾節課的學唱上他們都表現得很活躍,他們在音樂課和歷史課上已經學會了許多抗日歌曲,估計這次開口聯唱的難度不會很大。但這節課涉及到對歷史信息的獲取,著就要組織學生發揮深圳學生家庭具有網絡信息物質條件的優勢去解決問題。另外,在如何使學生在聯唱中更好地去延伸拓展歷史內涵,如何提高學生主動獲取歷史知識的能力問題上,仍需努力。
三、活動目標
其一是通過學唱優秀的、具有時代特征的抗日救亡歌曲,重溫歷史,加深對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解放戰爭的理解。其二是從抗日救亡歌曲的詞曲內容、創作背景中獲取豐富的歷史信息,提高從藝術的角度來了解歷史和感知歷史的能力。其三是在學唱抗日救亡歌曲的過程中,真切體會抗日戰爭時期億萬民眾奔赴戰場、捍衛中華民族的愛國情感和萬眾一心、同仇敵愾的高昂斗志。其四,學習通過多種途徑查找相關資料、學唱抗日救亡歌曲,以及交流學唱后的感受,培養學生主動獲取歷史知識的能力。其五是通過小組合作收集資料、布置場景、合唱抗日救亡歌曲,培養互相幫助和集體協作的精神。
四、設計理念
根據課程改革的目標, 有意地滲透《歷史與社會》的教學理念,引用張熊飛教授《誘思探究學科教學論》的相關原理,以教師引導作用的情感性激發學生主體地位的能動性,“創設情境,激發情意”,“以情激情”地營造抗日救亡、國家為重的氛圍。促使學生在唱歌活動中體驗到:抗日戰爭時期,國破山河碎,大敵當前,億萬民眾把個人的命運和祖國的安危系在一起,“天下一家”的意識使整個中華民族形成了堅不可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把維護祖國安全作為自己的神圣職責。注意在信息處理,信息問題解決、信息交流、信息文化問題方面的多重建構;注意德育與智育的統一。讓學生在唱歌中得到美和力的享受。
五、教學媒體設計
將大量的歷史圖片與聲音、視頻文件通過超級鏈接等技術手段融入合成為以PPt為主的課件中;以圖片展示打開課題;用PPt課件平臺展示教學內容;再配以聲音和視頻來升華教學活動內涵。
六、教學流程
(一)、活動準備
1、學生閱讀已學課文中關于抗日救亡音樂作品的內容。
(點評:閱讀是學生學習的基本功。讓學生養成課前預習、課后復
習的良好學習習慣,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本。)
(實錄:學生在閱讀中已養成了做讀書筆記的習慣。)
2、學生分組利用互聯網技術或到學校音樂組中收集有關抗日救亡歌曲的音樂作品資料。
(點評:學生獨立參與開發課程資源、尋找相關的資料,這對于培養
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能動性、獨立性、創造性能力有很大的好處。)
(實錄:學生收集到大量的歌曲資料,尤其是在電腦播放器播放的音樂。如《國歌》、《保衛黃河》、《畢業歌》、《長城謠》、《大刀進行曲》、《到敵人后方去》、《黃河邊對唱》、《開路先鋒》、《抗日軍政大學校歌》、《松花江上》、《團結就是力量》、《新四軍軍歌》、《游擊隊歌》、《在太行山上》等。)
3、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組成參賽隊,另抽出5名學生組成裁判組。裁判組制定分組競賽規則及評分表。
(點評:通過小組合作,讓學生在活動中相互交流,培養他們互相幫
助和集體協作的精神。并在評價中引導他們重視“過程”,養成“及時總結,認真糾正”的良好習慣。)
(實錄:學生共同布置場景,教室南北兩邊墻上懸掛著不少學生收集
來的歷史圖片及標語。準備好了競賽用的搶答器、記分板、紀念品,學生還自帶了小提琴、手風琴等樂器,另外還把收集到的影像資料制成課件,在聯唱進行中適時播放。)
(二)、情境導入
主持人致開場白:
(點評:利用課件投影,輪回鏈接“難忘九.一八”、“黃河”等7
張圖片,用較輕的音量播放著《九.一八小調》,運用情化信息激勵情化思維。)
(實錄:劉宇晴同學在主持中抑揚頓挫、情緒高漲,把同學們的情
緒都調動了起來。尤其是東北籍的王潤之同學,滿臉通紅、雙拳緊握,一副要沖鋒陷陣的樣子。)
(三)、感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