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人類的居住地——聚落(第一課時)
分析法、比較法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同學們,如果你是人類的祖先,現在讓你選擇一處地方修建房屋,并定居下來,你會選擇什么樣的地方呢?
新課教學:
二、聚落與環境
師:我們的祖先最早在定居時,也和同學考慮的差不多,大多選擇在地形、氣候、資源等自然條件優越的地方“安家落戶”,那這是為什么呢?
生:利于人們的生產、生活,從而推動聚落的形成和發展。
師:同時這也都說明,聚落的形成和發展是和環境密不可分的。
師:多媒體顯示:“聚落的形成與發展的主要因素”,說一說聚落的形成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響?
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適于耕作。自然資源豐富,水源充足,交通便利。
師:聚落大多選擇在地形、氣候資源等自然條件優越的地區。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區,工農業生產比較發達,聚落分布比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區少有或沒有聚落。
承轉:既然多種不同的因素都會影響到聚落的形成和發展,因此,世界各地
不同的環境條件下聚落的景觀也是不同的。
(多媒體顯示圖片)觀察幾幅圖片的景觀一樣嗎?由此說明什么問題?
師:世界各地自然環境差異很大,各民族的生活習俗、歷史文化、宗教信仰不同,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風格,建筑外貌,建筑材料各異。
承轉: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口在不斷增加,由此聚落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
學生活動,設計如下:
(1)指導學生讀圖4.23-4.25,討論各圖所示民居與當地自然環境的關系。
(2)在討論的基礎上,完成下表:
當地的氣候特點 民居建筑特點
北極因紐特人冰屋
我國黃土高原窯洞
云南西雙版納傣族竹樓
承轉:我們已經了解到,早期聚落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環境的約束。而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經濟的不斷增長、社會的不斷進步,我們的聚落也在不斷的發展,聚落的發展有哪些表現呢?
三、聚落的發展與保護:
師:閱讀課文,結合所見所聞,講一講:聚落的發展有哪些主要的表現?
生:占地面積越來越大,建筑物越來越來多,道路越來越完善……
思考:留有什么遺憾呢?
學生回答:傳統民居越來越少。
學生朗讀82頁閱讀材料,從而加深認識,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學生活動:分組討論,問題如下:
1、為什么在聚落發展的同時,要注意保護有特色的傳統聚落和民居?
2、 關于北京城市建設中四合院的問題,有幾種觀點和看法,你是怎樣認識的?
師:傳統聚落是歷史時期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它們從不同側面記錄了當時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如不加以保護,將導致無法挽回損失。
課堂小結: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要懂得,傳統聚落不僅是古老建筑,同
時也是一種優秀文化傳統。要給予保護。
板書設計
二、聚落與環境:
1、聚落形成與發展的主要因素:地形、水源、土壤、交通、自然資源
2、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聚落:因環境而異
三、聚落的發展與保護:
1.聚落發展的主要表現
2.保護傳統聚落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