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課 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20課 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比較系統地了解南北朝時期我國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實,包括自十六國以來北方地區民族融合的趨勢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實,為學生進一步了解我國古代歷史上民族融合的進程和中華民族形成的歷史過程奠定基礎。
2.能力目標
通過學習和思考本課所敘述的民族大融合進程,首先,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民族平等原則理解和思考歷史上的民族關系問題的初步能力;其次,培養學生全面、系統地思考問題的初步能力和追蹤歷史發展基本線索的初步能力。
3.德育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培養學生在民族問題上的正確觀念,使學生認識到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是我國歷史上民族關系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民族融合的前提條件。
【教學重難點】
1.重點: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2.難點:正確認識民族大融合的含義
【學生活動設計】
1.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敢于質疑,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
2.針對課文內容,指導學生閱讀,歸納北魏孝文帝進行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
3.學生討論孝文帝為何遷都洛陽及其改革的作用并評價孝文帝。
【板書設計】
一、北方的統一和民族的融合
1.北魏的建立
2.黃河流域的統一 439年
3.民族的大融合
二、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平城→洛陽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措施 ①語言 ②服飾 ③姓氏
④婚姻 ⑤官制、律令 ⑥禮法
2.作用:加速了北方少數民族的封建化,促進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教學設計】
教師活動
●導入新課
4世紀后期,占據鄂爾多斯大草原的鮮卑族的強大的一支建立了北魏政權,他們依靠驍勇善戰的騎兵部隊,長驅直入中原,迅速吞并北方地區的幾個割據政權,統一了黃河流域。
請問:①這是東漢以后黃河流域的第幾次統一?
②第一次統一黃河流域的是誰?
新一任魏主北魏孝文帝拓拔宏與前秦皇帝苻堅一樣有著雄心壯志,希望通過自己的實力逐鹿中原。為了實現這一愿望他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講授新課
一、北方的統一和民族的融合
淝水之戰后,前秦的統治瓦解,北方地區重新陷入割據混戰的狀態。而結束北方混戰局面的是內遷少數民族中鮮卑族的一支。他們強大起來以后,建議了北魏。
思考:①鮮卑族是一個什么樣的民族?他們是如何統一黃河流域的?
②北魏統一黃河流域的時間是哪年?
③黃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長期生活在一起,他們在哪些方面相互影響,促進了民族的融合?
④你怎樣理解民族融合?
二、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1.遷都的原因
討論:孝文帝為什么要遷都洛陽?
展示材料:①《悲平城》——悲平城,驅馬入云中,陰山常晦雪,荒松無罷風。②當時流行的歌謠:紇于山頭(今山西大同市)凍死雀,何不飛去生處樂!
歸納:平城自然條件比較寒冷干旱,其惡劣的氣候環境難以適應經濟的發展,偏北的地理位置不利于北魏對整個中原地區的統治,且北方少數民族很容易對平城形成威脅。而洛陽是表現中國文化傳統優越性的地方。可見孝文帝遷都與其傾慕漢族文化及想通過遷都來達到統一全國的目的有關。
2.遷都洛陽后的積極意義
概括歸納:孝文帝把都城遷到洛陽后,洛陽迅速發展成為一座宏偉壯麗的城市;洛陽的人中達到五十萬左右;城中有很大市場,匯集了四方的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