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課 北方民族大融合
〖內容標準〗
概述北魏孝文帝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
〖教學目標〗
1.知識識記
①了解北方政局基本情況。
②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民族大融合的概況。
2.能力培養
①識讀“北魏統一后北方政局演變示意圖“
②探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和作用。
③觀察課本中有關的圖片和材料,解釋“胡人漢服”、“漢人胡食”的現象。
④歸納民族大融合的特點。
3.情感教育與價值觀
①明確北方雖然長期處于政權分立的戰亂狀態,但在民族交往和民族沖突交織在一起的情況下,民族大融合始終是歷史發展的主流。
②認識孝文帝改革適應了歷史發展的趨勢,促進了民族大融合,推動了北方經濟的恢復與發展。
③理解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大融合為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對大唐的開放繁盛起到一定的推進作用。
〖教學要點〗
1.重點 北魏孝文帝改革對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起了積極作用,其改革在歷史上的影響極其深遠。隋唐時期的漢人已是胡漢融為一體的漢人了,這與孝文帝的改革是不可分的、孝文帝不愧是我國歷史上杰出的少數民族政治家。因此,孝文帝改革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2.難點 作為少數民族政權統治者的孝文帝為什么要進行學習漢族政治、經濟、文化等全方位的社會改革,最終與漢族融合在一起,而不保持其民族的本色呢?這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教師可從落后民族向先進民族靠攏,與先進民族同化這一歷史發展規律來分析。
〖教學建議〗
1.北方政局
①閱讀“北魏統一后北方政局演變示意圖”,使學生了解這一時期,雖說北方長期處于少數民族多個政權分立戰亂狀態,但也出現過北魏將近百年統一北方的和平時期。
②指導學生掌握這一時期的特征,即雖然民族交往與民族沖突交織在一起,但民族大融合經絡是歷史發展的主流。其主要表現是“統治者自上而下的胡漢融合的改革”,如孝文改革:“各族人民之間自下而上的交往”,如在生產、生活方面的民族融合情況。
2.孝文帝改革
①講清北魏統治者的民族懺悔,以及建立北魏與統一北方的基本情況。
②指導學生閱讀課文中孝文帝改革的內容,幫助學生歸納改革的兩個階段:祖母馮太后改革,一是政治上的“三長制”,二是經濟上的“均田制”;孝文帝改革,一是“遷都 洛陽”,二是“胡漢融合政策”。
③鮮卑族的孝文帝為什么要實行“自上而下”的“胡漢融合”?為什么一定要精心安排遷都的“計謀”呢?為什么改革涉及的范圍又是如此的廣呢?啟發學生從這些改革的有利因素中,明確孝文帝實行改革的的原因所在。可從以下方面歸納:“三長制”完善了北魏地方統治機構,加強了中央集權;“均田制”既保證了國家的財政收入,雙穩定了社會秩序,促進了生產的發展;“遷都洛陽”的“計謀”,一是為實行胡漢融合政策進一步沖破鮮卑族舊貴族勢力的阻撓,二是加強對中原地區的統治;“胡漢融合政策”的徹底,一是改變了少數民族舊的、落后的風俗,二是得到漢族地主對北魏政權的擁護,鞏固了北魏的統治。
總之,孝文帝改期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促進了民族大融合。
3.民族大融合
①指導學生歸納民族大融合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