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課 北方民族大融合
小結:結束了分裂局面,有利于北方經濟發展,各族人民之間聯系和交往更加頻繁,出現了民族大融合趨勢。
②改革歷史背景
進入北方的少數民族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中逐漸改變原來游牧生活,學習漢族先進農業生產技術,黃河流域少數民族的生產經濟逐漸封建化,成為農業居民,特別有一些鮮卑族貴族也轉變為農業生產的地主,這是歷史的進步。而北魏統治還保留著濃厚的奴隸制,這些矛盾導致各族人民的斗爭,各族人民在共同斗爭中互相支援,加強聯系又促進民族大融合,這使北魏統治者感到震驚,是頑固堅持自己落后的統治,還是順應歷史的發展趨勢。這也關系到如何鞏固自己統治,尤其是如何有效地對經濟和文化較先進而人口又較多漢族進行統治, 這一點也是促使孝文帝改革的原因之一。因此,必須突破“以胡治漢”,“胡漢分治”落后→“胡漢融合”新目標(自身轉化)。
③改革措施(兩個階段)
孝文帝(拓跋宏)5歲繼位,由馮太后主政,她采取措施
⑴政治上:集權中央,實行“三長制”,官員俸祿制
⑵經濟上:“均田制” 時事生英雄,490年,孝文帝19歲親政后,順應民族融合的趨勢,在太后的基礎上,又進一步推行改革;
⑶遷都洛陽(關鍵)
⑷推行漢化政策。
學生討論:孝文帝遷都原因、經過、意義
教師總結:平城偏在北方,不便于控制整修北方地區,北邊少數民族多次南下威脅平城。另平城地區土地貧瘠,所產糧食有限,不足以供應所需,還經常發生災禍,造成人畜大量傷亡,孝文帝親政后,感到鮮卑人在生活習俗上還很落后,需要改進,需要向漢族學習,要想進行改革主,必須離開舊都。為何選擇洛陽?因為洛陽曾是東周,東漢等幾國都城,是黃河流域政治、文化中心,周圍地區農業發達,城市繁榮。但是鮮卑貴族不愿放棄營造好家園,如何說服群臣,保證遷都(學生看書自學),孝文帝與保守勢力進行巧妙斗爭,終于把都城遷到洛陽。
(學生討論)遷都作用:有利于加強同黃河流域漢族地主聯系,進一步接受漢族先進文化,有利于加強對中原地區統治。
遷都后,推行漢化政策(看書),消除了鮮卑族同漢族的隔閡,孝文帝以身作則,率先垂范,不愧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位少數民族杰出政治改革家。⑸⑹
④孝文帝改革作用
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有利于北方經濟的恢復與發展,加速了北方各民族的封建化進程,促進北方民族大融合。
三、民族大融合
①民族大融合
所謂民族大融合,是指各族人民和漢族在長期的雜居相處中,互相往來,共同斗爭,民族隔閡逐漸消失,在經濟生活文化語言,風俗習慣等方面相互影響趨向一致。
②特點:
⑴北方,由于內遷的少數民族與漢族長期的雜居相處、彼此交往、共同生產、共同生活、已經出現了民族融合的趨勢。通過觀察圖片,使學生了解“胡人漢服”、“漢人胡食”以及漢人起居的變化。
⑵南北長期對峙,呈現戰爭與和平的相互交替狀態,尤其在北魏和平時期,還出現南北互使和南北互市的現象。
③意義
東漢末年到魏晉時期,既是由統一趨向分立的時期,又是從分立趨向統一的階段。北方民族大融合和南方經濟的開發為重新統一創造了條件,從而奠定了隋朝統一和唐朝繁盛的基礎。民族大融合是我國歷史的進步現象。是我國多民族封建國家由分裂走向統一的必然發展趨勢,北魏孝文帝改革既總結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成果,又促進了這一融合進程迅速發展,為后來隋朝統一全國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