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課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北方,由于內遷的少數民族與漢族長期的雜居相處、彼此交往、共同生產、共同生活、已經出現了民族融合的趨勢。通過觀察圖片,使學生了解“胡人漢服”、“漢人胡食”以及漢人起居的變化。
二、南北長期對峙,呈現戰爭與和平的相互交替狀態,尤其在北魏和平時期,還出現南北互使和南北互市的現象。
②指導學生歸納民族大融合的意義。
東漢末年到魏晉時期,既是由統一趨向分立的時期,又是從分立趨向統一的階段。北方民族大融合和南方經濟的開發為重新統一創造了條件,從而奠定了隋朝統一和唐朝繁盛的基礎。
小結: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北方由于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的矛盾、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矛盾、少數民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矛盾錯綜復雜地交錯在一起,出現了長期混戰分立的局面。與此同時,西部和北部邊境地區的少數民族大量涌入中原,逐步實現了與漢族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順應這一歷史潮流,進一步促進了民族 大融合。同時,各民族之間的交往和南北經濟的發展也展現了民族大兩便這一歷史發展的主流。
(以上內容主要來源于教師用書)
〖教學方法〗 教學法、討論法、圖示講解法相結合
〖教學教程〗
〔復習提問〕
請同學們說一說南方六朝包括哪六朝?這一時期社會特點是什么?
〔導入新課〕
六朝:孫吳、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
特點:社會相對安定,地區經濟發展。
那么與南方相對應的北方黃河流域的政權形勢和社會特點是什么?這就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內容。
〔教學內容〕
一、北方的政局
西晉的短期統一局面結束后,中國歷史再度走向分裂。在北方長期處于多個政權分立的戰亂狀態,各國之間,連年混戰,人民流離失所,北方經濟遭受到嚴重破壞。在這期間,氐族建立的前秦統治一度統一了黃河流域。但淝水之戰后之久,前秦的統治迅速瓦解,北方再次陷入分裂和混戰的狀態。到了5世紀前期,鮮卑族建立的北魏重新統一了黃河流域,此時北方出現了民族大融合近百年統一北方的和平時期。北魏以后,北方又經歷了東魏、西魏并存,北齊和北周對峙的局面。歷史上把這五個政權全稱為北朝。(副板書)
提問:請同學說一說這一時期我國北方歷史發展所呈現出兩個階段性特征是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
①是政權更替頻繁,各國之間混戰連年,社會動蕩不安。
②是各族人民在長期雜居相處中,聯系日益密切,加強民族大融合。
民族融合的進一步發展,為北方的再度統一提供了條件,是哪個政權結束了北方分裂局面,再度統一黃河流域?它的建立在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過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這也是我們今天所學習重點內容――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組織學生看書第一自然段)教師提出問題:北魏是哪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
①北魏建立和北方統一
鮮卑族是我國北方一個古老的少數民族,發源于大興安嶺的大鮮卑山,生活以游牧為主。東漢末年,開始遷往內地,受漢族文化影響,逐漸學習農耕技術,過著定居生活。386年,鮮卑族拓跋部首領拓跋珪建立魏國,史稱北魏。勢力擴展到今山西、河北,進入中原,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 439年,拓跋燾統一了黃河流域,成為北方強國。
提問:北魏統一北方有何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