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上冊導學案及答案全冊1
3.引導思考:春秋戰國時期大國爭霸的主要目的、結果;社會階級關系有哪些變化?戰國時各國為什么紛紛進行改革?
精講點撥:1.學習商鞅變法,可以用下列圖示去理解、分析,把握其內在聯系。
2.本課出現了李冰與商鞅兩個歷史人物,如何評價歷史人物,必須用歷史唯物主義與辯證法來分析、評述。他們超越不了歷史的時代,他們都是為了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但都創造了豐功偉績,以致流芳千古。不能以當今時代的認識去苛求古人,這就是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
3.從這兩課學習內容看,一是“春秋戰國紛爭”,一是“大變革時代”。前者重政治史,后者是經濟史,也含有政治史內容。春秋、戰國從社會形態上也發生了質的變化。可以用表格對比起來更容易掌握。
春秋 戰國
政
治
政治格局 大國爭霸 七國爭雄
改革變法 改革內政發展生產 變法運動開展
社會主要矛盾 奴隸主與奴隸 地主與農民
人際關系 奴隸主占有奴隸 農民依附于地主
社會變革 奴隸社會瓦解 封建制度確立
經
濟
生產工具 鐵農具開始出現 鐵農具使用范圍擴大
土地制度 土地屬周王所有 地主占有土地
剝削方式 奴隸主占有奴隸勞動成果 地主對農民通過地租剝削
4.關于變法措施的作用,分析講解時強調“富強”兩字,秦國逐漸國富兵強,奠定了統一基礎;還要強調變法運動的封建性質,商鞅變法是一場地主階級要求廢除奴隸制,確立封建制的政治改革。變法標志著封建制度的確定,封建國家的形成。同時補充“為以后秦國統一奠定了基礎”。
達標檢測:
基礎鞏固:1.與“徙木立信”有關的歷史人物是
a.管仲 b.齊桓公 c.孫臏 d.商鞅
2.我國開始出現鐵農具是在
a.夏朝 b.商朝 c.春秋 d.戰國
3.我國農業發展史上農用動力的一次革命是指
a.鐵農具 b.選種 c.牛耕 d.治蟲害
4.戰國時期各諸侯國變法的根本動力是
a.生產力的發展 b.力圖稱雄天下的
c.周王室日漸衰微 d.階級斗爭的尖銳
5.戰國時期是
a.奴隸社會的衰落時期 b.封建制的確立時期
c.奴隸制的鼎盛時期 d.統一的封建國家形成時期
6. 和 的推廣,使土地利用率和農作物產量顯著提高。
7.秦國蜀郡太守 在岷江中游修筑的 ,是聞名世界的 工程。
8.戰國時期新興地主階級為了確立 ,發展 ,先后在各國掀起變法。
9.公元前 年,商鞅在 支持下變法,使秦國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 國家。
10.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是 和 的矛盾。
提高訓練
11.衛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衛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 《史記•商君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