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與社會第四單元教案2
第四課 草原人家
教 學
目 標
讓學生了解草原文化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初步學會從地理環境、生活、生產、風土人情等方面分析大草原的特點。
教材分析
重點
草原人家的特色
難點
澳大利亞的氣候對牧民生活、牧草和畜群的關系
教具
《澳大利亞地理位置氣候圖》
教
學
過
程
第四課 草原人家
敘述:今天上課之前,我們有幸請到“羊之聲”演唱組合,下面就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請出他們為 大家表演。
提問:1、請問這是哪里的民歌?
2、請問澳大利亞有什么美稱?
承轉:為了進一步了解澳大利亞,下面就開始今天的澳大利亞之旅。
展示:《澳大利亞牧業的分布》和 《澳大利亞地理位置及氣候圖》
提問:澳大利亞牧場分布有哪些特點?
提問:澳大利亞的牧業的分布廣泛、規模很大與澳大利亞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有什么關系?
提問:正是這些條件,加上靠海,運輸非常方便,澳大利亞適合與大面積發展畜牧業。因此,養的總數非常多,占世界的六分之一,羊毛產量居世界第一位。那么你知道澳大利亞的人口有多少嗎?
提問:澳大利亞的人口有1700萬,是大洋州人口最多的國家,但地廣人稀,那么,澳大利亞是怎樣依靠很少的人力完成放牧、打草、剪毛等眾多工序?
展示:課前下載的有關資料。
提問:澳大利亞人民很好的利用了有利的條件,和諧的發展。請問,你對澳大利亞還有其他了解嗎?
教
學
過
程
提問:以上學習,我們對澳大利亞現代化的大牧場已有了進一步的了解,那么世界上還有哪些主要的大牧場呢?
敘述:下面請大家看一段內蒙古的錄象。
提問:牧民的生活與草原、牧業之間有什么聯系?
小結:總而言之,不管是澳大利亞的牧民還是內蒙古自治區的牧民,他們的生活、生產都與廣闊的草原結下了深刻的情緣。
布置作業
練習冊1----9題
板書設計
一、澳大利亞的牧業
二、內蒙古的牧業
教學后記
上課時間: 年 月 日
干旱的寶地----絲路明珠
余曉飛一、教材內容分析本課是人教版新課標教材歷史與社會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五課的的第一框內容,是第四單元各具特色的區域生活中的一個典型的例子,本框以新疆為案例,闡述了新疆干旱的自然環境與人們的生產生活以及文化之間的關系。突出了人們適應干旱環境,并利用、改造自然,創造了燦爛的文化這一主題。本框教學內容豐富,知識性強,重點展示了我國吐魯番地區古代人民發揮聰明才智,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資源,發明了灌溉系統——坎兒井,由此而形成具有特色的綠洲農業。從而使得綠洲地區人民豐衣足食,并為“絲綢之路”上往來的商旅提供了寶貴的水源和食物。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感受到水是生命之源,從而增強科學合理地利用有限水資源的意識,領略新疆人民適應自然、改造自然的創造精神,認識到人類應與干旱環境和諧共存,因地制宜,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意義。二、學情分析隨著新課程的展開,七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了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的經驗和能力,但七年級的學生是以形象思維為主的,認識問題的能力還不高,而且本課內容與我省學生的現實生活相差很大,因此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必須充分挖掘教學素材,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通過實物、地圖、視頻等一系列豐富的資料,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全面地理解干旱的自然環境是如何影響新疆人民的生產和生活的。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通過案例的學習,初步學會分析以我們新疆為代表的干旱地區的自然環境的特點,了解新疆作為干旱地區發展綠洲農業的措施特點和綠洲的意義。 2、過程與方法運用地圖等資料分析干旱的自然條件是如何影響新疆人民的生活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鍛煉和提高學生利用地圖、圖表的能力,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案例的學習,體會新疆人民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智慧來適應環境、改造自然,與干旱環境和諧共存,并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認識到人類不應成為干旱自然環境的奴隸,而應成為適應和改造環境的主人,從而激發人的創造力,并初步樹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四、教學重點和難點重點:新疆發展綠洲農業的措施。難點:坎兒井的構造和利用。 五、教學過程【新課導入】由千島湖的風光----有水,引出缺水----干旱,導入干旱的典型例子----新疆。【出示地圖】《中國地形圖》、《新疆地形圖》【提問】新疆為什么這么干旱呢?【學生讀圖】山地和盆地為主的地形以及離海遠的地理位置導致新疆降水稀少,夏季氣溫高,蒸發量大,氣候干旱,沙漠廣布。【承轉】沙漠連綿的干旱地區,曾被視為“最不適合人類生存的”的地方。然而,居住在這里的新疆各族人民沒有被干旱的自然環境所征服,而是用自己的智慧去充分利用自然環境來改造生活,發展生產,并創造和延續了燦爛的文化。【探寶行動】以小組為單位根據資料探詢新疆的“寶”,請各組派代表匯報探寶成果,形式不限。(提示:“寶”包括地上之寶、地下之寶、自然之寶和人文之寶。)【小結】新疆是個好地方—寶地。【播放視頻】介紹新疆古老的灌溉系統--坎兒井。坎兒井是與我國橫亙東西的萬里長城、縱貫南北的京杭大運河齊名的我國古代三大工程之一,是偉大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坎兒井是一種特殊的水源,古稱“井渠”。至今已有多年的歷史。吐魯番是坎兒井的故鄉。【出示地圖】講解坎兒井的構造【暢所欲言】坎兒井這樣設計有哪些優點?(減少蒸發,節約水源;避免污染,保證水質;沒有暴曬,水溫清涼;自流灌溉,不需動力。)【小結】坎兒井是新疆人民適應自然、改造自然充分體現,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承轉】然而,同學們,那么好的生命之泉—坎兒井現在卻面臨絕境。【補充材料】“生命之泉”——坎兒井面臨絕境 坎兒井數量:1237個 446個 年進流量:6.999億立方米 1.7億立方米 僅有100多個能正常出水,其他仍在不斷堵塞干涸。 【亮出你的觀點】 人們有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以機井、水庫等現代水利設施代之,坎兒井的維修費用太高,應讓古老的坎兒井自生自滅。另一種觀點:應加強對坎兒井的保護利用。你認為呢?【承轉】正是新疆人民發明和利用坎兒井,使沙漠邊緣的片片綠洲,呈現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出示圖片】綠洲農業的豐碩成果(吐魯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庫爾勒的香梨人人夸,葉城的石榴頂呱呱。)【各抒己見】新疆的瓜果為什么特別甜? (新疆夏季氣溫高,晝夜溫差很大,有利于糖分的積累。)【承轉】正是這片片的的綠洲,為東西方的交往提供了充足的水源,給東西方文明帶來了繁榮。【出示地圖】《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全長約7000公里,中國境內約占4000公里,其中新疆約占XX公里,故新疆被稱為“絲路明珠”。東西方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交流,促進了全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 【承轉】隨著世界格局的改變和文明社會的快速發展,靠駱駝運輸的古老絲綢之路逐漸被海路和更為先進的交通方式所取代。【出示地圖】《亞歐大陸橋》亞歐大陸橋的暢通,促進了沿橋國家的經貿合作、亞歐經濟的發展與繁榮。而新疆作為我國向西的一個門戶,依然發揮著交通要道的作用。【承轉】現在新疆人民又趕上了西部大開發的大好機遇,新疆的這些“寶”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尤其是新疆豐富的礦產資源。【出示圖片】塔里木盆地油田的開發等圖片新疆礦產種類全、儲量大,開發前景廣闊。目前發現的礦產有138種,新疆石油資源量占全國陸上石油資源量的30%;天然氣資源量占全國陸上天然氣資源量的34%。新疆油氣勘探開發潛力巨大,遠景十分可觀。【出示地圖】《西氣東輸示意圖》強調新疆在西部大開發中的重要性【小結】新疆正是憑借這些“寶”,成為西部一顆亮麗的明珠。【出示圖片】樓蘭、塔里木河【拓展延伸】繁華的樓蘭古城的銷聲匿跡、塔里木河的干涸說明了什么?在現代科學技術十分發達的今天,如何讓古老的綠洲煥發青春?【小結】人類應該合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與自然環境和諧共存,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總結】 坎兒井綠洲農業 水 絲綢之路礦產資源 干旱寶地 …… 人類偉大的創造力【走進家鄉】對于水源豐富的千島湖來說,我們應該怎樣發揮自己的優勢,因地制宜,趨利避害,促進我們千島湖的經濟發展呢? 【放飛你的祝福】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