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與社會第四單元教案
第一課 家住平原(2課時)
第一課時
一、 教學設計思想
1、 教材分析
《稻作文化的印記》重點介紹了以精耕細作的水稻生產為核心的文化與生活。水稻適宜在高溫多雨、土壤便利的自然環境中生長,因此熱帶和來熱帶的總和平原成為水稻生產的主要分布區。水稻的種植需要大量的勞動力,無論是生產過程還是修建家田設施,都需要大量的勞動田徑賽樣一方面促進了當地人口的增長,同時也使人口密度不斷上升,給農業生產,給農業生產帶來巨大壓力。為了滿足對糧食的需求,人們不斷地興修水利,共同抵御自然災害帶來的威脅,并祈求神靈的保佑,形成了物質、社會、精神三個層面的稻作文化印記。這實際上體現了環境與人們生產和生活的關系。因此,通過本課教學,應使學生明確地區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之間的密切聯系,認識到自然環境是人們和生活的基礎,但同時人們又都在因地制宜地利用各種自然環境創造著各具特色的區域生活。
2、課程標準
能根據資料、地圖和圖片描述,獲取有用的信息,分析出湄南河平原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基本特征,形成感性認識。
通過對水稻生產情況和湄南河平原人們的生活情況的分析,了解自然環境與人們生產和生活以及文化之間的密切關系,理解一個地區的區域特色是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相互聯系、共同作用的結果,建立事物相互聯系的觀點。
能運用所學方法,剖析教師提供的或自己搜集的新案例,確產因地制宜、合理發展的觀點。
2、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湄南河平原人們的稻作生產以及生活方式。
教學難點:湄南河平原的稻作生產與人們生活方式之間的密切關系。
關鍵之處:從自然與人文關系的角度分析平原地區的生活特色。
3、 教學方法
采用現代教育技術教學類型。為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課前應對學生的狀況有所了解。考慮到有些地區的學生對裟的生產及所需條件可能不是十分清楚,為此可運用現代教育手段進行教學,從而更好地把一個真實、全面、生動、具體的事例清晰地展現在學生的眼前,來彌補課堂教學與社會實際生少聯系不夠的缺陷,同時也有利于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教學方法選用上,用自然導入法來聯系實際,激發興趣,還應把講述法、問答法、談論法等結合起來,交替使用,以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此外還可穿插模擬游戲的方法。
4、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西雙版納竹樓、黃土高原的窯洞、東北的木屋、北京的四合院、蒙古包、江南的瓦房等民居圖片,湄南河平原的位置圖,有關農民播種、育秧、插秧、田間管理、收割所付出勞動的錄像片段,“糧食豐收”的錄像片段,湄南河風光圖片,泰國“春耕禮”的錄像片。
學生準備;課前去了解水稻生產的過程和條件,了解湄南河平原自然環境。
二、 教學流程整體構架
教學活動程序 設計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