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與社會第四單元教案
(討論):哈薩克人為什么這樣利用山地?
生:。。。。。。
師(總結):哈薩克牧民在長期與自然環境的接觸中,掌握了天山山脈自然景觀的變化規律,把自己生活和草原的變化融為一體,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
(承轉):哈薩克人很好的利用了山地,而哈尼人也很會利用山地,他們又是怎樣利用山地并過上幸福生活的呢?(點擊圖片,設問?)
師:哈尼人進行農業生產時又是怎樣利用水資源?(討論)
生:。。。。。。 (學生根據課文討論、回答)
師(總結):將哈薩克人和哈尼人的生產活動進行對比,我們更清楚地看到了哈尼人的智慧,因為哈尼人不但充分利用自然條件,更重要的是改造了自然環境,并創造了“如畫的梯田”。
師:不同的景觀使哈薩克人與哈尼人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進行獨特的生產活動,這勢必對他們的生活也有影響,形成與眾不同的民俗風情,下面有請哈薩克人和哈尼人簡單介紹一下:
生:角色扮演
師:老師這里也有幾張圖片,請大家欣賞。如果同學對這些民俗感興趣,請課后去查閱資料。
小結:今天,我們欣賞了美麗的風光,品味了有趣的民俗,感受到他們獨特的生產和快樂的生活,也學到了很好的經驗。那么,同學們是否知道其實我們浙江也是一個多山的省份,并有“七山一水二分田”的說法,同學們能否從哈薩克人和哈尼人利用山地的事例中對浙江山區的發展作點設想,好嗎?
(點擊幻燈:實踐探究)
實踐探究:略。
(教師指導,給出建議,學生合作,選定山區,進行探究,匯成材料。)
教師寄語:略。
課題:4-2-1垂直的牧場
課堂教學理念
教學理念是教學的靈魂,本人的備課以及課堂教學是基于以下幾點認識和思考的。
1.依標取材,依標創材。
課程標準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歸結點,而教材是教學活動不可或缺的載體。通過對教材內容嚴格細致的剖析,化整為零,合理增刪,然后重新組合,使其形成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部分到整體,由因到果的過程結構。
2.創設情境,精導妙引。
教學情境讓課堂教學深入淺出,聯系實際,寓教于樂。促使全體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直到把懸念化解,問題解決,找到答案甚至生成新的知識和懸念。“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與,而在相機誘導”,所以情境教學仍需要精導妙引。
3.設疑激趣,自主生成。
優秀的節目主持人往往會設計一些極富探究性的問題讓嘉賓和觀眾探討,使我們在觀看節目過程中得到很多啟示。沒有預設的課是不負責任的課,沒有生成的課是不精彩的課。課堂教學要做到在預設中有生成,在生成中有預設。我們經過研究探索,一個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是“自主討論法” 。(具體見“綜合性學習”課堂教學模式)
4.能力為本,方法先行。
歷史與社會學習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學會探究歷史與社會的方法。所以在提高學習能力上,“授之于漁”的學法指導就顯得尤其重要。學法指導貫穿于每一個教學環節、每一塊知識講授,充分滲透于教法之中,通過反復意會,讓學生反復感知。
5.民主人文,生動誘人。
幽默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最喜歡具有幽默感的老師。教學民主化,師生平等,教師熱愛學生,尊重學生,寬容學生,贊美學生,讓學生在自由、愉悅、和諧、安全的精神環境中能增強參與意識,激發創造熱情,提高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