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與社會第四單元教案
問:我國一直是一個農業生產大國,今天通過學習美國中部平原 的農業生產情況,你覺得哪些是我國在發展農業生產中值得借鑒的?
總結:我們認識到,農業的發展首先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其次為獲得更大經濟效益,還要提高科技水平,遵循自然規律改造自然,全面實施農業現代化和農業機械化,同時把現代科學成果與傳統農業技術精華相結合,建立一種具有生態合理性、功能性徨的現代化生態農業,保證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樹立科技興農的意識。
三、 問題研討
本課教學內容只憑學生的想象很難理解,因此在設計本課時,應注重運用多媒體課件。教學設計應遵循總是化原則。即將教學內容隱入一個個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能力。問題的設計應注意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充分考慮學生個性和認知規律之外,還使之既源于課本又不落俗套,既注意扎扎實實打好基礎又加強知識的拓展與聯系,具有較強的思考性。
《與山為鄰》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說出山區不同的自然環境特征,及其與當地居民生產,生活和文化間的關系。
2. 過程與方法:能利用各種地圖或資料,獲取信息,并嘗試描述一個地區自然環境的基本特征,積極參與,學會比較,能舉一反三,解決實際問題。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欣賞山區自然之美,積極探討山區社會經濟發展問題。能確立因地制宜的發展觀,堅持人與自然的和諧觀。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山區人民利用自然條件來安排生產和生活的情況。
2.難點:山區人民利用自然條件來安排生產活動所包含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三、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問題探究法、討論法
四、課前準備:
請學生收集有關哈薩克人與哈尼人民俗風俗的材料。
五、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欣賞影片
師:這兩段影片是哈薩克族和哈尼族人民的生產、生活片段,有沒有同學知道哈薩克人大致生活在哪里?哈尼人又生活在哪里?
(學生回答,教師指圖。)
師:點擊天山、梯田兩圖。
哈薩克人和哈尼人就是生活在這樣美麗如畫的山區,他們的家都是“與山為鄰”。
(新課) 第二課 與山為鄰
師:他們分別從事什么勞動?
生:哈尼人從事農業生產,哈薩克人以畜牧業為主。
師:講到畜牧業,老師想到這么一句詩“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同學們再看看這個場景(點擊圖片),這也是一個牧場,雖然也在放牧,但好像所不同?
生:紛紛發言。
教師(點擊填圖)請同學參照圖冊p34,學生看書、看圖,并填圖、指圖,得出:“垂直的牧場”,問:他們的放牧有何特色?(可參照課本p74回答)
生:。。。。。。
(師點擊:四季放牧)
師:誰能講講“四季放牧”的過程?(可以帶書上來)
(學生指圖說明,教師點擊“轉場”幻燈 ,簡訴過程。)
師:哈薩克人很聰明,請大家考慮下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