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與社會第四單元教案
總結:這節課就學習到這里。通過學習,我們了角了盧卡索的自然環境,也就是發展旅游來的自然條件,也了解了旅游業的發展對該地區的經濟發展帶來的積極作用,更知道了旅游業的發展中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人們要協調好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對自然資源要合理利用和開發,因地制宜地發展,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四、問題研討
本節課的內容離我們比較遠,讓學生找資料的數量不會太多,可老師多找,讓學生遷移思考,開闊視野。
第二課時 如畫的梯田 熱鬧的山谷
【教材分析】
內容是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各具特色的區域生活》的第二課《與山為鄰》中的第二與第三目如畫的梯田、熱鬧的山谷。通過學習使學生感受到人與地協調的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樹立“因地制宜,可持續發展”的觀點,明確協調人地關系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深刻領會加強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和熟悉哈尼人如何充分利用自然條件,來積極改造自然、修筑梯田的情況。了解梯田對哈尼人的日常生活的影響,掌握筑梯田種水稻的科學性。了解阿爾卑斯的地理環境優勢,熟悉在這種環境下人們的生活情景,形成感性認識。理解自然條件在人地關系系統中的重要作用,理解一個地區的區域特色是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相互聯系、共同作用的結果。
2、過程與方法:興趣導入,觀看影片,合作探究,情景探討,出謀劃策,思維拓展,課堂練習。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典型案例的比較、分析,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一個地區的區域特色是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相互聯系、共同作用的結果。樹立“因地制宜,可持續發展”的觀點,感激自然、順應自然和善待自然。明確協調人地關系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深刻領會加強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從哈尼人民修建如畫的梯田中感受到人與自然的協調,感受到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重要性和科學性。阿爾卑斯人民利用自然資源來開發旅游業以及由此產生的問題
【教學難點】從實例中體會因地制宜原則。
【教學方法】
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教學類型。本節課的教學用知地——質疑——明理——說理——析事五個階段來完成教學任務,自始至終都要力求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因為本課的教學內容離學生較遠,因而應用多媒體進行課堂演示,可以彌補教學內容和社會實際生活聯系不夠的缺點。再輔之以談話法、討論法和講述法等教法,用傳統教學內容和現代教學相結合的形式,將眾多的學習資料再現于課堂,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有利于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
【教具】
多媒體課件
【學生課前準備】
收集有關哈尼人和阿爾卑斯自然景觀的相關資料圖片,有關我們身邊例子的文字資料。
【板書設計】
一、如畫的梯田
二、熱鬧的山谷
【教學過程】
教學程序 教師活動(主導) 學生活動(主體) 設計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