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與社會第四單元教案
學法指導 1、 通過讓學生繪制自然景觀的示意圖,培養學生以簡單圖表來概括理解復雜內容的方法,提高讀圖、析圖的能力。
2、 引導學生運用比較法。通過比較人們利用天山山脈和哀山區的不同自然環境來進行生產、生活的情況,幫助學生掌握歸納、概括及將知識系統化的學習方法。
二、 學與教的過程
敘述:上一節課我們領略了居住在平原上人們的生活情況,面在地球這個“大家庭”里,除了平原之外,還有與山為鄰的“小家”。
板書:第二課 與冊為鄰
問:請大家先說說與山為鄰的“家”有哪些感受?
敘述:從剛才大家的談論中,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看問題要一分為二,全面地看,當然也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今天我們學習與冊為鄰的兩個不同的“小家”----“垂直的牧場”和“如畫的梯田”。在上課前,大家先根據課文內容分別繪出他們的簡要平面示意圖,現在就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展示:一、自然景觀
問:這是兩幅不同的山地景觀,是學們說說它們主要的不同在哪里?
總結:“垂直的牧場”是一種自然的地理景觀,而“如畫的梯田”是人們們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過程。下面就來了解生活在這兩種不同自然景觀下的人們的生產情況。
板書:二、生產活動
敘述:天山草場是山地,天山牧區是新疆的主要畜牧區。居住在那里的主要是哈薩克族人民,他們以放牧為生,而且充分利用天山的草場資源安排出的牧業生產活動,成為天山畜牧業的一大特色。
展示:哈薩克族人圖片。
問:請根據黑板上的圖,講一講“四季放牧”。
敘述:夏季是特區的“黃金季節”,牧民們主要生活在高海拔的夏季牧場。夏天過后,天氣逐漸轉冷,于是牧民們向山下的牧場轉移,到深秋的時候,就進入低海拔的春秋牧場。
展示:在“針葉林帶”和“荒漠”之間的草地上寫“春秋季牧場”。
敘述:在這里牧民們停留的時間很短,他們要在大雪封山之前趕到山谷的冬季牧場。到了第二年春天,牧民們又會返回到“春秋季牧場”。因為大雪先在這些低海拔的牧場融化了,綠色的青草長勢喜人。然后逐漸往高海拔處慢慢融化。
問:大家想一想哈薩克人為什么這樣利用山地?其中包含哪些科學道理?
承轉:下面我們再來看看“如畫的梯田”的生產情況。
總結:在哀山區,受熱帶季風氣候的影響,一年四季都有紅河的水汽蒸騰升空,形成云雨。連綿的雨水降落在高山森林中,使得這里“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哈尼人就利用這一自然條件,在高山上修建了龐大的水渠網絡,把終年不斷的山泉溪流水在上面儲存起來,通過溝渠引進梯田,解決了種植水稻的水源問題。
敘述:將哈薩克和哈尼族人的生產活動進行對比的話,我們更清楚地看到了哈尼人的智慧。很多人贊譽哈尼族人的梯田,認為梯田體現了人與大自然的和諧關系。他們不但在充分利用自然條件,更重要的是在改造自然環境。但也有這樣一種情況,與此相反。
總結:人類與自然密切聯系,從類如果能科學地加以利用和改造,就能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而如果人類盲目地去破壞和損害自然環境,就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影響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共有56個兄弟民族,共同生活在這個平等、團結、互助、友愛的大家庭里。他們共同創造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共同建設著社會主義祖國。他們都在充分調動自己的力量和智慧,來利用和改造自然,為促進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作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