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君權的加強教學示例
事態的發展,遠遠超出了葉伯巨的預料,中央政權與藩王之間的矛盾,未及數世而在朱元璋死后就立即強烈地爆發了。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標病死,朱元璋立太子的嫡子朱允炆為皇太孫。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帝位,是為建文帝。即帝位后,采納了大臣齊泰、黃子澄的建議,決定先削幾個力量較弱的親王的爵位,然后再向力量最大的燕王朱棣開刀,并令諸親王不得節制文武將吏。皇族內部矛盾由此迅速激化。建文帝命令將臣監視朱棣,并乘機逮捕之。朱棣得到這一消息,立即誘殺了前來執行監視逮捕任務的將臣,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起兵反抗朝廷。朱棣以清君側為理由,指齊泰、黃子澄為奸臣,須加誅討,并稱自己的舉動為“靖難”,即靖禍難之意。因此,歷史上稱這場朱明皇室內部的爭奪戰爭為“靖難之役”。“靖難之役”以燕王朱棣的勝利而告終。朱棣即位,是為明成祖,年號永樂。
戰爭雖結束,與此相關的歷史卻在發展。燕王進京后,宮中起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有的說建文帝于宮中自焚而死,或云建文帝由地道出亡,落發為僧,云游天下,傳說他于正統朝入居宮中,壽年而終。建文帝的真正下落已不可確考,成為明史上的一大懸案。當上皇帝的朱棣,大肆殺戮曾為建文帝出謀劃策及不肯迎附的文臣武將。齊泰、黃子澄等被整族整族地殺掉,“命赤其族,籍其鄉,轉相扳染,謂之瓜蔓抄,村里為墟。”有“讀書種子”之謂的方孝孺,因不肯為朱棣撰寫即位詔書,九族全誅,這還沒完,又將其朋友門生作為一族全部殺掉,十族共誅873人。這次清洗極為殘酷,共有數萬人慘死于朱棣的屠刀之下。
四年的“靖難之役”,給明初剛剛有所恢復的社會經濟以較大的破壞,而直接遭到戰爭踐踏的地區,破壞可為嚴重,史書上稱“淮以北鞠為茂草”,當為真言。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看一看,朱棣即位后,又采取了哪些措施來鞏固中央集權和自己的地位的?
[學生回答]首先改北平為北京,并于1421年遷都北京,以加強中央對北方的控制。他還進一步強化君權,繼續實行削藩政策。又在錦衣衛之外,增設特務機構東廠,由皇帝親信的宦官統領,以加強對臣民的監視和偵察。廠衛等特務機構的設置,是明朝君主專制高度強化的一種表現。
(學生在回答時,教師可以同時板書:2.遷都北京 3.設立東廠)
[教師總結]同學們,學習完明朝君權的加強一課,我們把過去接觸過的封建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歷史現在來總結一下。
封建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經歷了如下幾個階段:
1.戰國時期初步形成。以商鞅變法為代表的一系列變法行動,使其初步形成。廢除奴隸主貴族特權和建立縣制是兩個關鍵。
2.秦漢時期確立和鞏固。秦朝通過皇帝制、三公九卿制以及焚書坑儒,以吏為師等愚民政策確立了君主專制制,秦漢頒行和完善法律制度,維護了封建社會的統治秩序。就中央集權而言,秦代推行郡縣制、車同軌、書同文,西漢推行“推恩令”,實行嚴密的監察制度,鞏固了中央集權,實現了專制主義的決策方式和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有機結合。
3.隋唐時期的革新。隋文帝綜合漢魏以來的官制,在中央確立了三省六部制。唐太宗時進一步明確劃分三省職權、分工合作、相互監督,使封建官僚機構形成完整嚴密的體系。此外削弱相權,加強皇權,創立和完善科舉制都加強了中央的統治力量。革新后的政治制度為歷朝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