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君權的加強教學示例
4.宋元時期中央集權的強化。宋太祖以“強干弱枝,內外相制”為宗旨,全面實行分權制,強化相互牽制,基本上解決了地方割據的問題,軍權、行政權和司法權都收歸了中央。但是以分權達到過分集權也給北宋種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元朝大一統局面形成后,元世祖實行行省制度,有效地統治了空前遼闊的疆域,使中央集權制有了新的發展,同樣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5.明清達到頂峰。君主專制的空前強化是這一時期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最大特色,明初廢丞相,設三司,置五軍都督府,實行特務制度,都是為了強化君權,清朝沿用明制,增設軍機處,使議政王大臣會議名存實亡,標志著我國封建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發展到頂峰。君主專制強化的時期也是封建制度走向衰弱的時期。
(也可以用投影打出)
[布置作業]
選擇題
《儒林外史》中有范進中舉的故事,范進中舉這一級考試發生在
a.本縣 b.本鄉
c.本府 d.本省
答案:d
解析:科舉制度創于隋朝。到了明代,形成了完備的科舉考試制度,清朝基本上承襲明朝制度。明清科舉考試都分四級:院試、鄉試、會試、殿試。
院試:是縣一級的考試,各地考生參加本縣、府的考試,由省的提督學政主持,及格者稱生員,俗稱秀才。鄉試:即省級考試,每三年一考,逢子、卯、酉年舉行,鄉試一般在秋季八月舉行,由皇帝派主考官主持,八月底放榜,及格者為舉人。取得舉人身份的才可以參加翌年在首都舉行的會試。會試:鄉試的第二年舉行,即逢辰、戌、丑、未年份舉行,由禮部主持,及格者稱貢士。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中試者被稱為進士。進士又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都稱“傳臚”,進士榜用黃紙書寫,被稱為“金榜”,中進士被稱為“金榜題名”。
因此,范進參加的是省級考試。
板書設計
第三單元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的危機
第15課 明朝君權的加強
活動與探究
查資料:看一看,對明朝的八股取士有哪些評價?
參考:(1)龔自珍主張,在科舉制度上,應當取消八股取士,實行策論取士。他指出,八股科舉取士,導致了士人窮心力于無用之學,成官吏無治世之才。這種治與學分離的現象,造成了整個官僚制度的腐朽和人才的匱乏,“左無才相,右無才史,閫無才將,庠序無才士,隴無才民”(《龔自珍全集•乙丙之際著議第九》)。
(2)《儒林外史》對綿延了幾千年的文化傳統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從而揭示了這樣一個道理:明清兩代以八股文取士,既不能達到“求治”,更不能達到“求善”,是利用士子“求治”的心愿,將他們引導到無知、無識、無用、無恥的邪惡道路之上。在功名富貴的引誘下,許多士子將八股文奉為神明,如魯翰林說道:“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隨便你做甚么東西,要詩就詩,要賦就賦,都是一鞭一條痕,一摑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講究,任你做出甚么來都是野狐禪,邪魔歪道。”如果說魯翰林吹捧八股文是一種熱昏的胡話,那么馬二先生卻道出了其實質:“就是夫子在而今,也要念文章,做舉業,斷不講那‘言寡尤,行寡悔’的話。何也?就日日講究‘言寡尤,行寡悔’,哪個給你官做?孔子的道也就不行了。”馬二先生實際上講出了八股取士的最大弊病,那就是引導士子在僵死枯燥的經典中討生活,在于世無補的文章中玩花樣,而品行道德、經世濟民統統可以置于腦后。道德型文化的特征固然已蕩然無存,政治型文化的特征也就名存實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