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君權的加強教學示例
面對文人的這場厄運,吳敬梓首先以鄙薄功名富貴與之抗爭,力圖恢復道德型文化的本來面目。他將儒家倡導的名教與魏晉時期的超脫加以整理組合,形成了其獨特的文化追求,王冕、莊紹光、杜少卿、虞育德、遲衡山、季遐年等人物形象便是這種文化追求的化身。他們辭卻了功名,卻又熱心于禮樂名教,是一批“真儒”。兩者的契合點就在于講求“文行出處”的道德型文化與政治型文化的統(tǒng)一。作為一名文人,道德必須品行端方,操守堅正,然后才能進入仕途,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抱負。如果一味追名逐利,貪圖富貴,那就違背了這種文化精神。吳敬梓以“真儒”和名士為儒林樹起了兩種類型而又具有同一實質的楷模,這是他對文化進行反思和整合的結果。
《紅樓夢》在對文化進行反思時,比《儒林外史》走得更遠。賈寶玉徹底否定了讀書為官這樣一條被封建社會視為天經(jīng)地義的道路,而以“保全守真”作為自己的人生理想。這雖然是莊禪精神的體現(xiàn),實際上也是一種道德追求。這就是說,道德人格是人生的前提,只有解決這一問題,才有資格去完成事業(yè)的追求。明清小說所表現(xiàn)出的上述文化精神,今天依然能給我們以有益的啟示。只是我們應以新的標準對道德規(guī)范給以界定,但政治型文化與道德型文化相統(tǒng)一的傳統(tǒng)還是應當給以足夠的重視。
——王平《明清小說與“德治”》
(3)徐光啟“若今之時文(按:八股文),直是無用。”
(4)嚴復:“錮智慧,壞心術,滋游手”“使天下消磨歲月于無用之地,墮壞志節(jié)于冥昧之中,長人虛驕,昏人神志,上不足以輔國家,下不足以資事畜;破壞人才,國隨貧弱,此之不除,徒補苴罅漏,張皇幽渺,無益也。”
(5)顧炎武指出:“八股之害等于焚書,而敗壞人材,有甚于咸陽之郊。”
(6)顏元:“八股之害,甚于焚坑”“千百年來,率天下入故紙中,耗盡身心氣力 ,作弱人,病人,無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