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學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掌握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和民族融合趨勢的加強。
2.掌握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的原因和過程。
3.掌握北魏孝文帝遷都后的改革措施。
4.了解當時民族融合的具體表現。
能力目標
1.通過學習民族大融合的內容,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民族平等原則理解和思考歷史上的民族關系問題。
2.通過本課的學習,培養學生全面、系統地思考問題的初步能力和追蹤歷史發展基本線索的初步能力。
德育目標
1.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在民族問題上有一個正確的觀念;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是我國歷史上民族關系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民族融合的前提條件。
2.正確認識處理好民族問題,對搞好社會穩定和經濟建設,促進祖國的繁榮昌盛有非同一般的意義。
教學重點
1.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2.民族大融合。
教學難點
正確認識民族大融合的含義。
教學方法
1.講述法。對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孝文帝遷都等內容,采用講述法為好。
2.故事穿插法。有一些內容可用此法,比如遷都落陽的過程既可以講述(指教師),又可以通過故事的形式通過學生之口來解決問題。
3.分析法。對于孝文帝遷都后的漢化措施和民族大融合的關系,可用此法。
4.聯系講解法。孝文帝改革措施的一些內容可聯系講解。比如改漢姓、說漢話等。
5.圖示法。對于北魏及其以后政權的演變,可用此法,增加直觀性。
教具準備
投影儀/小黑板。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語例示一]
同學們,我們前面講過,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歷史發展的主要特點是:從總的方面來看是國家的大分裂時期。從南北雙方的具體情況來看:北方民族大融合,江南經濟的發展是兩個主要特點。上一課我們學習了“江南地區的開發”,今天我們來看一下第二個特點:北方民族大融合。
[導入語例示二]
中國古代有幾位知名的皇太后,像漢朝的呂太后、鄧太后、北魏的馮太后以及唐朝的武則天等,都很有作為。馮太后是我們今天要涉及到的一位。她是漢族人,知書達理,聰明果斷。臨朝聽政,執掌北魏大權二十年。在這期間,她參照漢族的文化制度,頒布了許多重要的改革措施。她輔助的小皇帝在她的熏陶下成為漢文化的忠實推行者。馮太后的稱號是“文明太后”;小皇帝叫拓跋宏,就是北魏的孝文帝。后來,他成為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他有哪些作為呢?我們來看具體內容。
[板書]第20課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北方的統一和民族的融合
1.北魏的建立和統一黃河流域
[教師指導]請同學們看課本前二段文字內容。了解北魏的建立和統一黃河流域。
[學生看書]……
[教師講述]建立北魏的是鮮卑族的拓跋部,最初活動于大興安嶺北端東麓一帶,過著游牧生活。東漢末年,拓跋部開始強大,但時強時弱。一直到338年什翼犍即位后,情況才有好轉。什翼犍曾作為“質子”,在后趙襄國(今河北邢臺)住了十年,受漢文化影響較深。他在位期間,拓跋部開始進入了階級社會。正在這時,376年苻堅征服了拓跋部。公元383年,淝水之戰使前秦的統治土崩瓦解。386年,什翼犍的嫡孫拓跋珪在各部酋長的擁戴下,在盛樂稱王,重建代國。同年,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這時的中國北方,政權林立,是一個弱肉強食的時代,因此,北魏在其初期,為生存和發展做了種種努力。398年,拓跋珪正式稱帝,一躍而成為北方最強大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