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學
[學生看書]……
[學生回答]孝文帝遷都洛陽的原因有:一、北魏都城平城氣候干旱,出產的糧食不能滿足都城眾多人口的需要。二、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對中原廣大地區的統治,也不利于鮮卑政權學習和接受漢族先進的文化。
孝文帝遷都洛陽的積極意義在于使洛陽迅速發展成為一座宏偉壯觀的城市,有巍峨的宮殿,華麗的屋宇,數以千計的佛教寺院。洛陽的人口達到五十萬左右。
[教師引導]我們在學習這一目前,我曾說過孝文帝遷都洛陽后使一種趨勢加強,請同學們想一下,孝文帝遷都后,是什么趨勢加強了?
[學生回答]民族大融合的趨勢。
[教師小結]因此,孝文帝遷都洛陽后,除了使洛陽發展成為一座宏偉壯觀的城市外,再就是原來在黃河流域出現的民族大融合趨勢得到加強。
[教師引導]同學們剛才看到了,請問:孝文帝遷都時,是不是非常順利?
[學生回答]不是。
[教師提問]有哪些不利因素呢?
[學生回答]一些保守的鮮卑貴族不愿離開平城。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充分展開想像,再討論一下,是什么因素決定了舊貴族不愿離開平城?大家可以暢所欲言,只要能自圓其說即可。
[學生討論]……
[學生回答]答案一:平城是保守貴族的老巢,他們長期經營,是他們的利益所在。
答案二:保守的鮮卑貴族反對改革,遷都洛陽,遠離平城會削弱他們的地位,完全有可能成為改革的犧牲品。
答案三:洛陽和平城相比,氣候炎熱,水土不同,保守派貴族不喜歡。
答案四:鮮卑族的狹隘的民族主義思想、蔑視其他民族,對中原漢族和漢族先進文化有一種天然的排斥。
答案五:遷都條件不成熟。
答案六:……
[教師引導]既然有這么多的因素阻礙孝文帝遷都,那他是如何遷到洛陽的?咱們課本上小字內容說是孝文帝以南征為名遷都的,哪一位同學能詳細講一下呢?
[學生講述]馮太后去世后,皇帝拓跋宏親執朝政。他從馮太后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看到了改革的好處,決心按照馮太后的教導去做:接受漢人文化,籠絡各族人民,實現統一天下的宏偉目標。
有一天,南朝齊國的王肅投奔魏國,因他父親雍州刺史王奐和兄長被齊武帝殺害。王肅滿腹經論,韜略出眾,與拓跋宏談論治國之道,很有一番見地,兩人大有相見恨晚之感。王肅特別強調,北魏要想完成統一天下的偉業,必須遷都洛陽。
因為當時大多數舊臣反對遷都洛陽,所以孝文帝決定以巧取勝。一天,拔跋宏詔諭文武群臣上朝議事,談到南下統一大業,征求眾臣意見。經過一番唇槍舌劍,又經過占十,南征之事定了下來。一月之后,拓跋宏親率30萬大軍和文武百官,行程XX里,渡過黃河,到達洛陽城。
第二天,士兵們還在睡夢之中,便被號角聲催醒。大家拖著疲倦的身子集合起來。拓跋宏宣布:“昨晚得報,北方柔然族伏名敦可汗率十萬大軍南下,犯我邊境;南齊朝廷也派十萬大軍準備與我決戰。我們必須先打破齊軍,直搗建康,然后回師平城抵御柔然的進攻。”魏軍將士聽完這一番話,頓時響起一片哀嘆聲。有幾位大臣提出回師平城,被拓跋宏嚴辭訓斥。這時,王肅跳下馬,跪請把這次行動詔靠天下稱作遷都洛陽,以后再尋機班師平城。拓跋宏假裝思索一陣說:此雖算不上上策,但也有可取之處。同意遷都洛陽的請站到左側。因為當時秋雨連綿,道路泥濘,文武百官實在不愿意再往南走,因此大部分人都走了過去。有幾個頑固分子看到大勢已去,也慢慢地站了過去。于是,北魏的都城由平城遷到了洛陽。不熱心改革的皇太子,想逃回平城,孝文帝的發現后,廢掉了他的太子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