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學
[教師過渡]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的目的,就是要接受中原地區先進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制度。所以,遷都洛陽后,便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那么,孝文帝的改革具體有哪些措施?對當時的社會造成了什么影響?這將是我們在下面要學習到的內容。
[板書]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遷都以前的改革
[教師講述]課本上講到的遷都以前的孝文帝進行的政治、經濟改革主要是指北魏馮太后主持的改革。
馮太后,漢族,長樂信都(今河北薊縣)人。生于440年,卒于491年,“文明”是她的謚號。太后的伯祖父馮跋建立的北燕是十六國中四個漢人政權之一。馮跋死后,其弟馮弘繼位。在北魏的進攻之下,北燕滅亡,馮弘逃到高麗被殺,其一子一女被北魏俘虜。子馮朗在北魏官至刺史,女入宮后成為北魏太武帝的貴妃(左昭儀)。馮朗后來因事被殺,其女兒入宮受姑母的撫養,后來成為北魏文成帝的皇后。465年,文成帝死,年僅12歲的獻文帝即位。第二年,馮太后發動宮廷政變,殺了控制朝政的丞相乙渾,開始執掌政權。孝文帝即位時年僅4歲,馮太后繼續臨朝稱制,總攬大政。馮太后在位期間的主要改革措施有:一、建立俸祿制。北魏百官原來沒有俸祿,馮太后增加民戶的稅收以充百官的俸祿,建立了“班祿”制度;同時嚴懲官吏的貪污行為。二、實施均田制,規定15歲以上的男夫分給露田40畝,桑田20畝或麻田10畝,婦人分給露田20畝。露田加倍或加量授給,以備休耕。露田主要用于種植糧食,桑田、麻田用于種植桑、棗、榆、麻等。所分配的土地不得買賣。受田人死亡或年過70要將露田歸還官府,桑田不必歸還,可以世代相傳。奴婢和耕牛也分配土地,奴婢的受田數量與平民相同,耕牛一頭受田30畝,每戶限4頭牛。受田農戶,一夫一婦要向政府交納二石粟和帛(或布)一匹。三、建立戶籍制度,規定受田農戶中的丁男要負擔征戍、雜役。這些措施都吸收借鑒了漢族的政治制度,促進北魏王朝的繁榮富庶,為以后的孝文帝改革打下了基礎。
(由于講述過多,學生理解較為困難,故可以把馮太后改革的內容用投影打出)
[教師過渡]馮太后的改革主要是從政治和經濟方面向中原先進的封建制度接近,孝文帝遷都后的改革,主要是文化方面的改革,更加速了民族融合的速度,下面我們就來學習孝文帝遷都后的改革措施
[板書]2.遷都后的改革措施。
[教師引導]同學們請看一下遷都后魏孝文帝在哪些方面進行了改革?
[學生看書]……
[學生回答]在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官員及家屬必須穿戴漢族服飾;將鮮卑族的姓氏改為漢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為姓元;鼓勵鮮卑族與漢族貴族聯姻;采用漢族的官制、律令;學習漢族的禮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國,提倡尊老、養老的風氣等。這些都是孝文帝遷都后的措施。
[教師引導]能不能言簡意賅一些?
[學生回答]可以歸納為六條。(1)說漢語;(2)穿漢服;(3)改漢姓;(4)與漢族通婚;(5)采用漢制;(6)以禮、以孝治天下。(教師可用板書寫出)
[教師引導]關于孝文帝改革的影響,課本上只有一句話:即這些措施促進了民族融合。具體內容在課后的小字內容提到了一些。現在請大家集體朗讀。
[學生朗讀]孝文帝改革后,經過民族融合,傳統的漢文化得到發展。南朝官員陳慶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陽的風貌,感慨地說:“以前以為長江以北都是落后的“異族”風氣,現在才知道中原地區禮儀興盛,人才經濟,難以言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