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學
北魏在征服中原過程中,開始注意吸收漢族地主進入政權。上谷的張袞、清河的崔玄伯等著名漢族豪強成了拓跋珪的得力謀士。崔玄伯的兒子崔浩,更是受寵一時。到拓跋燾即位后,在漢人地主官僚崔浩和道教首領寇謙之支持下,制定了“后文先武,以成太平真君”的治國大綱,并進行了一些漢化的初步改革。北魏國力進一步增強,到439年,完全統一了北方地區。
[教師引導]在剛才的講述中,同學們應該注意到一點,那就是漢族地主在北魏的強大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北魏在統一北方的過程中,與漢族地區接觸也在不斷加強。這一切都對北方地區的民族關系增添了新的內容。
[板書]2.北方民族融合趨勢的加強。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看第一目下的小字內容。歸納一下,當時北方民族與中原地區在哪些方面都相互影響。
[學生看書]……
[學生歸納](1)服裝方面的相互影響。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褲褶(zhě)服,本來是便于騎馬打仗的小袖子上衣和窄腿褲子;待入中原后,適應漢人的衣著傳統,袖子逐漸變寬。褲腿也變得肥大,像喇叭一樣。褲褶服成為當時南北流行的服裝,不僅打仗時穿,平時也穿。(2)飲食方面的相互影響。北方少數民族的飲食原來以畜產品為主,到了魏晉以后,農產品成為他們的主要食物。同時,北方民族也學會了漢族的農業生產技術,這是第三點。
[教師講解]隨著進軍中原,拓跋族越來越多地接觸到了中原的封建文化,拓跋族進入中原,遷漢人到平城,造成了更大范圍的民族間錯居雜處,原有部落組織已不能適應這種新局面;一部分漢人地主入仕后,力圖按照封建方式改造拓跋族政權。這些因素,使北魏開始了封建化的進程,這是從北魏政權的上層方面來看。
從民間的經濟、文化交往來看,這時候民族融合趨勢也非常明顯,剛才同學們已經從課本上的內容中了解到了在衣著、飲食、耕作技術方面的相互影響,關于這一點,我們可以從課本上的兩幅插圖中找到依據。先看“穿褲褶服的南朝樂隊”一幅圖。這是1957年于河南鄧縣學莊南朝墓葬出土的南朝樂隊畫像磚,也叫南朝樂舞畫像磚。畫面上共有四人,前兩人雙手執彎形長角,長角的一端放在嘴里吹奏,另一端系著飄帶迎風招展。后兩人右手拿鼓槌,左手拿鼗(táo)鼓(即撥浪鼓)。四人穿褲褶服,頭戴卷荷帽,帽頂樹立瓔珞。四人邊走邊演奏,好像是墓主人出行時的樂隊。這是當時民族間在服裝上相互影響的一個例子。再看“穿漢族服裝的少數民族貴族”一圖,這幅圖選自敦煌壁畫,圖中的少數民族首領頭戴白紗籠冠,身穿寬袖長袍服,右手拿著塵尾,左手握拳。其身后的侍者一人手持曲柄華蓋,另一人持羽扇,他們的服飾和貴族的服飾相似,都是寬袖袍服,褲腿口肥大。這也能說明黃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長期生活在一起,相互影響的民族融合趨勢。
[教師過渡]上面學習的是北魏統一黃河流域以后,北方各族交往頻繁,黃河流域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趨勢。這種民族融合的趨勢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得到了加強。那么,北魏孝文帝遷都到底是怎么回事?為什么說在他遷都洛陽后民族大融合的趨勢加強?下面我們就來學習詳細內容。
[板書]二、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看本目下的內容。看后請回答:(1)北魏孝文帝為什么要遷都洛陽?(2)遷都洛陽有什么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