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學
[教師分析]遷都洛陽后,孝文帝在馮太后改革的基礎上,大力革除鮮卑舊俗,雷厲風行地推行漢化政策,加速了封建化進程。這是北方民族融合的必然結果。在中國歷史上有著重大意義。請同學們看恩格斯的一段話:
[投影顯示]
“在長期的征服中,比較野蠻的征服者,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不得不適應征服后存在的比較高的‘經濟情況’;他們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還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語言!
同學們,馮太后、孝文帝的改革,正是體現了這樣的歷史發展規律,革除落后的“胡風國俗”,接受先進的漢文化,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民族融合的成果,促進了北方各少數民族的封建化進程,使民族大融合得到進一步發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士族門閥地主,抑制了他們的惡性發展;有助于吸引勞動人民回到土地上來,開墾荒地,恢復和發展了農業生產。改革后,社會較為安定,國力增強,出現了魏晉以來少有的繁榮景象,關于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下面的故事中得到驗證。
明朝馮夢龍的《笑史》里講到北魏孝明帝的母親胡太后到國庫去,見布帛絲絹堆得滿滿的,就聽任跟隨她去的官員們自己去背。誰能背多少就要多少。其中被封為章武王的王融與被封為陳留侯的李崇,貪婪地想多背一些絹帛,但卻都超過了搬運能力,以致趔趔趄趄地摔倒了:李崇扭傷了腰,王融跌壞了腳。胡太后于是讓手下的人取回他倆背去的絹帛,使他倆空著手出了國庫。
這個故事在《新編笑林廣記》的“貪婪笑林”里出現。從表面上看,是諷刺王融、李崇的貪婪,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又表明北魏的富有,即經濟得到了大力的發展。孝明帝的在位時間是5XX年到528年。孝文帝的離世是499年,孝明帝在位期間正是孝文帝改革大見成效時期。因此,這個故事又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孝文帝改革促進了北魏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國力的強盛。
[教師過渡]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的社會經濟得到發展。階級矛盾緩和,民族融合加強。但是好景不長,到北魏末年,統治集團的奢侈腐化,很快導致了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各族人民紛紛起義,北魏開始分裂,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具體內容。
[板書]3.北朝的演變
[教師講述]北魏末年,爾朱榮叛亂,后爾朱榮被殺,其部將高歡起兵消滅了爾朱氏勢力,534年,立魏宗室元善見為孝靜帝,并遷都鄴(今河北臨漳西南),由高歡掌握軍政大權,史稱東魏。535年,割據關中的宇文泰立元寶炬為帝。是為文帝,由宇文泰掌握朝政,都長安,史稱西魏。后來,高歡子高洋廢東魏孝靜帝,自立為帝,是為文宣帝。國號齊,史稱北齊。宇文泰死后,其子宇文覺廢帝自立,是為孝閔帝,改國號為周,史稱北周。下面,我們用圖來表示北朝的演變。
[教師總結]同學們,到現在為止,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歷史,我們就學習完了。下面我們先把這一段歷史的朝代更替復習一下,使同學們對這一段歷史的線索有一個大略的掌握。請同學們看投影。
[教師繼續]具體涉及到本課,我們的主題是北方民族的融合。我們應把握的是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趨勢,促進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反過來,孝文帝的改革,又促進了民族大融合的實現。為了揭示北方民族融合的趨勢與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的內在聯系,我們特用一個圖示來加深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