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課 五代十國的更迭和北宋的政治(精選3篇)
第九課 五代十國的更迭和北宋的政治 篇1
教學設計示例二
(一)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
五代開始時間、名稱及統治地區;后周世宗改革的內容和作用;北宋的建立和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王安石變法的背景、內容和結果。
2、能力培養目標:
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能力。
3、思想認識目標:
認識到北宋結束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消除分裂人民的愿望和歷史發展的趨勢。
知道王安石變法是我國封建社會的一次重要的改革。使學生認識到王安石是我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重點和難點:北宋加強中央集權和王安石變法是本課重點。對王安石變法的評價是本課難點。
(二)教學過程 :
1、導入 新課:
唐朝滅亡之后中國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五代、遼、宋、夏、金、元時期。這個時期是中國民族進一步融合的時期。封建經濟得以進一步發展。我們今天要學的就是這個時期的開始,五代十國和北宋。
2、講授新課:
一、五代十國
1、五代十國的更迭
五代十國是唐宋之間,諸多政權并立,封建王朝頻繁更替的大分裂時期。907年,唐末農民軍的叛徒,勢力最大的藩鎮節度使朱溫用“禪讓”的辦法奪得帝位,國號為梁。歷史上稱作后梁。后梁又被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依次取代,歷史上將這五個朝代合稱五代。和五代并存的還有南方和北方山西的十個政權,總稱十國。
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是唐朝后期以來藩鎮割據的繼續和擴大。五代十國的皇帝,大多是手握重兵的藩鎮將帥。為爭奪一頂王冠,他們依賴驕兵悍將頻繁登場。50余年間,中原換了5朝8姓14個皇帝。唐后期以來的藩鎮割據走向了公開分裂。
軍閥間的混戰廝殺,給人民帶來極深重的災難。唐代的名城如長安、洛陽、揚州在那黑暗混亂的年代都曾化為廢墟。后梁同原唐朝河東節度使李克用父子互相廝殺了10多年,大小百余戰,人民死傷無數。947年僅相州一戰就屠殺了10多萬百姓。統治階級面對沒落的恐懼,極盡享樂之能事。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比較黑暗的時期。
2、后周世宗改革
五代后期,南方經濟發展,人民厭惡戰爭,統一的要求越來越迫切,統一的趨勢不斷加強。后周世宗柴榮順應歷史發展,在政治、經濟、軍事上進行了改革。周世宗實行一些優待政策,安頓無家可歸的流民。削廢寺院,減少坐食剝削者。減免苛捐雜稅,懲治貪官污吏。嚴肅軍紀,整頓軍隊,建立精干的中央禁衛軍。周世宗的改革恢復了生產,扭轉了唐后期以來冗兵悍將的積弊。接著又開始了統一中國的軍事行動。攻后蜀,取四川,證南唐,得江北14州;討契丹,收瀛、莫二州。
二、陳橋兵變
周世宗之后繼位的是他年僅7歲的兒子周恭帝。后周禁軍將領趙匡胤逐漸掌握了實權。960年,后周文武百官正在慶賀新年,忽然有人來報,說外敵來犯。趙匡胤請求皇帝下令,要他親自出征抵御。當趙匡胤帶兵出征行至開封東北的陳橋驛時。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親信趙普和大將石守信等人預先經過策劃,把一件準備好的黃袍披在趙匡胤身上。就這樣,趙匡胤黃袍加身,逼恭帝退位,做了皇帝,定都東京(今開封)。國號宋。歷史上稱為北宋。趙匡胤就是宋太祖。
三、“杯酒釋兵權”—加強中央集權
1、“杯酒釋兵權”
北宋建立后,日夜困擾統治者的是自唐后期以來的悍將干政,藩鎮割據的憂患。一天,太祖與趙普談論天下大事,他問趙普是否有息天下之兵的良策。趙普說,現在方鎮太重,只要“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宋太祖利用設酒宴的手段,解除了石守信等統兵大將的兵權。
2、派文臣做地方官
3、派轉運使管理地方財政
4、皇帝直接控制禁軍
這樣,宋太祖將地方的行政權、財權、軍權都收歸了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太祖、太宗經過20年的努力,消滅了割據勢力,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盡管如此,宋太祖仍擔心兵家奪權,于是他規定,禁軍要輪流駐防京師,各級將領不斷調動,以致出現了“兵不識將,將不知兵”的現象。這在客觀上雖然避免了兵家奪權,但宋代的軍事力量大大削弱。因此,當外敵進犯之時,宋朝不能進行有效地防衛。造成北宋“積貧積弱”局面出現。北宋雖然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但它并未統一全中國。當時,北有遼,西有夏,南有大理。
四、王安石變法
1、北宋中期的社會危機(變法背景)
①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逐漸導致官僚機構的膨脹和軍隊數量的激增。。北宋中期,各級官員達到17000多人,這比實際所需人數多出兩倍。政府的財政開支很大,行政效率很低。到北宋中期,禁軍人數比北宋初增加6倍,達到80多萬人,而且待遇特別優厚。浩大的官俸和軍費開支使政府財政瀕于破產。此外,北宋每年向遼和夏交納的“歲幣”,也是十分沉重的財政負擔。
②為取得地主階級的廣泛支持,北宋統治者采取放任和鼓勵地主兼并土地的政策,使北宋初年就出現了“富者有彌望之田,貧者無卓錐之地”的現象。到了北宋中期,占全國人口不到20%的地主,占有耕地竟達80%以上。地主還大量隱瞞田產,將負擔轉嫁給農民。政府稅收日見困乏,階級矛盾日趨尖銳。農民起義頻繁發生。
③遼和西夏對北宋邊境也構成嚴重威脅
2、王安石變法的主要內容
宋神宗是一位有作為的皇帝,他即位后,對北宋“積弱”、“積貧”的局面深為優慮。1069年,他任用銳意改革的政治家王安石主持變法。宋神宗和王安石都希望通過變法,發展農業生產,以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
變法主要內容: 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保甲法等。(參照教材圖表)
3、王安石變法的成效和失敗
實行新法后,政府收入增加,收支達到平衡,還出現了“中外府庫無不充衍”的局面;全國興修水利工程1萬多處,灌溉面積38萬多頃;國家軍事力量有所增加,王安石任用王韶對西夏用兵,收復河、洮、岷、亹、宕五州,取得了北宋建國以來最大的軍事勝利;變法的效果是十分顯著的,一定程度上緩和了階級矛盾,穩定了北宋統治。
由于用人不當,變法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危害百姓的情況。新法觸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們強烈的反對。所以宋神宗死后,以司馬光為首的守舊派掌握了政權,新法幾乎全部廢除。王安石的變法失敗了。
3、板書設計
一、五代十國
1、五代十國的更迭
2、后周世宗改革
二、陳橋兵變
三、“杯酒釋兵權”—加強中央集權
1、“杯酒釋兵權”
2、派文臣做地方官
3、派轉運使管理地方財政
4、皇帝直接控制禁軍
四、王安石變法
1、北宋中期的社會危機(變法背景)
2、王安石變法的主要內容
3、王安石變法的成效和失敗
第九課 五代十國的更迭和北宋的政治 篇2
教學設計示例二
(一)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
五代開始時間、名稱及統治地區;后周世宗改革的內容和作用;北宋的建立和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王安石變法的背景、內容和結果。
2、能力培養目標:
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能力。
3、思想認識目標:
認識到北宋結束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消除分裂人民的愿望和歷史發展的趨勢。
知道王安石變法是我國封建社會的一次重要的改革。使學生認識到王安石是我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重點和難點:北宋加強中央集權和王安石變法是本課重點。對王安石變法的評價是本課難點。
(二)教學過程 :
1、導入 新課:
唐朝滅亡之后中國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五代、遼、宋、夏、金、元時期。這個時期是中國民族進一步融合的時期。封建經濟得以進一步發展。我們今天要學的就是這個時期的開始,五代十國和北宋。
2、講授新課:
一、五代十國
1、五代十國的更迭
五代十國是唐宋之間,諸多政權并立,封建王朝頻繁更替的大分裂時期。907年,唐末農民軍的叛徒,勢力最大的藩鎮節度使朱溫用“禪讓”的辦法奪得帝位,國號為梁。歷史上稱作后梁。后梁又被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依次取代,歷史上將這五個朝代合稱五代。和五代并存的還有南方和北方山西的十個政權,總稱十國。
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是唐朝后期以來藩鎮割據的繼續和擴大。五代十國的皇帝,大多是手握重兵的藩鎮將帥。為爭奪一頂王冠,他們依賴驕兵悍將頻繁登場。50余年間,中原換了5朝8姓14個皇帝。唐后期以來的藩鎮割據走向了公開分裂。
軍閥間的混戰廝殺,給人民帶來極深重的災難。唐代的名城如長安、洛陽、揚州在那黑暗混亂的年代都曾化為廢墟。后梁同原唐朝河東節度使李克用父子互相廝殺了10多年,大小百余戰,人民死傷無數。947年僅相州一戰就屠殺了10多萬百姓。統治階級面對沒落的恐懼,極盡享樂之能事。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比較黑暗的時期。
2、后周世宗改革
五代后期,南方經濟發展,人民厭惡戰爭,統一的要求越來越迫切,統一的趨勢不斷加強。后周世宗柴榮順應歷史發展,在政治、經濟、軍事上進行了改革。周世宗實行一些優待政策,安頓無家可歸的流民。削廢寺院,減少坐食剝削者。減免苛捐雜稅,懲治貪官污吏。嚴肅軍紀,整頓軍隊,建立精干的中央禁衛軍。周世宗的改革恢復了生產,扭轉了唐后期以來冗兵悍將的積弊。接著又開始了統一中國的軍事行動。攻后蜀,取四川,證南唐,得江北14州;討契丹,收瀛、莫二州。
二、陳橋兵變
周世宗之后繼位的是他年僅7歲的兒子周恭帝。后周禁軍將領趙匡胤逐漸掌握了實權。960年,后周文武百官正在慶賀新年,忽然有人來報,說外敵來犯。趙匡胤請求皇帝下令,要他親自出征抵御。當趙匡胤帶兵出征行至開封東北的陳橋驛時。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親信趙普和大將石守信等人預先經過策劃,把一件準備好的黃袍披在趙匡胤身上。就這樣,趙匡胤黃袍加身,逼恭帝退位,做了皇帝,定都東京(今開封)。國號宋。歷史上稱為北宋。趙匡胤就是宋太祖。
三、“杯酒釋兵權”—加強中央集權
1、“杯酒釋兵權”
北宋建立后,日夜困擾統治者的是自唐后期以來的悍將干政,藩鎮割據的憂患。一天,太祖與趙普談論天下大事,他問趙普是否有息天下之兵的良策。趙普說,現在方鎮太重,只要“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宋太祖利用設酒宴的手段,解除了石守信等統兵大將的兵權。
2、派文臣做地方官
3、派轉運使管理地方財政
4、皇帝直接控制禁軍
這樣,宋太祖將地方的行政權、財權、軍權都收歸了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太祖、太宗經過20年的努力,消滅了割據勢力,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盡管如此,宋太祖仍擔心兵家奪權,于是他規定,禁軍要輪流駐防京師,各級將領不斷調動,以致出現了“兵不識將,將不知兵”的現象。這在客觀上雖然避免了兵家奪權,但宋代的軍事力量大大削弱。因此,當外敵進犯之時,宋朝不能進行有效地防衛。造成北宋“積貧積弱”局面出現。北宋雖然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但它并未統一全中國。當時,北有遼,西有夏,南有大理。
四、王安石變法
1、北宋中期的社會危機(變法背景)
①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逐漸導致官僚機構的膨脹和軍隊數量的激增。。北宋中期,各級官員達到17000多人,這比實際所需人數多出兩倍。政府的財政開支很大,行政效率很低。到北宋中期,禁軍人數比北宋初增加6倍,達到80多萬人,而且待遇特別優厚。浩大的官俸和軍費開支使政府財政瀕于破產。此外,北宋每年向遼和夏交納的“歲幣”,也是十分沉重的財政負擔。
②為取得地主階級的廣泛支持,北宋統治者采取放任和鼓勵地主兼并土地的政策,使北宋初年就出現了“富者有彌望之田,貧者無卓錐之地”的現象。到了北宋中期,占全國人口不到20%的地主,占有耕地竟達80%以上。地主還大量隱瞞田產,將負擔轉嫁給農民。政府稅收日見困乏,階級矛盾日趨尖銳。農民起義頻繁發生。
③遼和西夏對北宋邊境也構成嚴重威脅
2、王安石變法的主要內容
宋神宗是一位有作為的皇帝,他即位后,對北宋“積弱”、“積貧”的局面深為優慮。1069年,他任用銳意改革的政治家王安石主持變法。宋神宗和王安石都希望通過變法,發展農業生產,以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
變法主要內容: 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保甲法等。(參照教材圖表)
3、王安石變法的成效和失敗
實行新法后,政府收入增加,收支達到平衡,還出現了“中外府庫無不充衍”的局面;全國興修水利工程1萬多處,灌溉面積38萬多頃;國家軍事力量有所增加,王安石任用王韶對西夏用兵,收復河、洮、岷、亹、宕五州,取得了北宋建國以來最大的軍事勝利;變法的效果是十分顯著的,一定程度上緩和了階級矛盾,穩定了北宋統治。
由于用人不當,變法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危害百姓的情況。新法觸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們強烈的反對。所以宋神宗死后,以司馬光為首的守舊派掌握了政權,新法幾乎全部廢除。王安石的變法失敗了。
3、板書設計
一、五代十國
1、五代十國的更迭
2、后周世宗改革
二、陳橋兵變
三、“杯酒釋兵權”—加強中央集權
1、“杯酒釋兵權”
2、派文臣做地方官
3、派轉運使管理地方財政
4、皇帝直接控制禁軍
四、王安石變法
1、北宋中期的社會危機(變法背景)
2、王安石變法的主要內容
3、王安石變法的成效和失敗
第九課 五代十國的更迭和北宋的政治 篇3
教學設計示例一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內容的教學,使學生了解或掌握五代十國起止時間;五代名稱及統治地區;后周世宗改革的內容和作用;北宋的建立;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和影響;王安石變法的背景、內容及結果。
通過歷史材料與插圖的教學,培養學生確定歷史時空結構與再現歷史情景的能力。通過周世宗改革、北來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和王安石變法的教學,培養學生運用正確觀點分析歷史事件和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通過指導學生把歷史材料和圖表聯系起來進行想象,建立正確的歷史時間和空間定位,再認再現歷史現象,并挖掘其本質。通過指導學生對周世宗改革、北宋加強中央集權和王安石變法措施的學習,理解其內容,探討其結果,進而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作出正確的評價。
通過五代十國分裂到北宋結束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的教學,引導學生認識戰亂危害和逐步消除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發展趨勢,對學生進行維護國家統一和促進社會發展的教育。通過范仲淹名言和王安石改革的教學,培養學生憂國憂民的高度責任感和堅定執著的進取精神。
教學過程
導入 :
同學們,我們知道:唐朝安史之亂以后,地方上出現了藩鎮割據的局面,地方節度使飛揚跋扈,根本不把中央的官員放在眼里,甚至公開與中央對抗。但是到了北宋中期,地方將軍們卻對中央派去的文官唯唯諾諾,誠惶誠恐,一副戰戰兢兢的樣子。你們想知道這里為什么嗎?好,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歷史,去尋找答案。
學習指導和“探究過程”:
一、五代十國
向學生演示“五代十國更迭表”和“五代十國前、后期形勢”圖以及相關圖片、文字資料。使學生著重了解五代的統治區域,五代十國是唐朝后期藩鎮割據局面的繼續和擴大,以及當時軍閥混戰給人民生活、生產帶來了嚴重破壞,廣大人民渴望統一。
關于周世宗改革,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相關內容,了解改革的主要措施。著重指出改革增強了后周的國力,為以后北宋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割據的局面奠定了基礎。
二、北宋的政治
1.北宋的建立——陳橋兵變(960年、趙匡胤、東京)
(結合地圖演示陳橋兵變圖片),由學生結合教材小字內容講述“陳橋兵變”的故事,強調北宋建立的時間、地點、人物和定都地方。
2.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⑴原因:唐中期安史之亂以后,地方專權導致國家分裂的歷史以及北宋的建立本身也是通過將領反動政變奪權的方式實現,使北宋初期的統治者深感加強中央集權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⑵措施:引導學生回憶秦朝以來歷史上加強中央集權的主要措施,并總結其共同點,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含義的理解。然后引導學生思考北宋的統治者面對朝中大將和地方節度使擁兵自重的局面,將如何解決?在學生閱讀教材的基礎上,由學生概括出具體措施。教師向學生演示相關媒體資料,幫助學生加深記憶和理解。
⑶結果:結合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具體措施,引導學生分析得出:地方軍權、政權、財權收歸中央,中央權力又集中在皇帝一人之手。中央集權的加強,根除了唐朝中后期以來地方權力過大,最終導致國家分裂的局面,起到了維護國家統一和穩定社會秩序的作用。
引導學生認識北宋加強中央集權所帶來的弊端。這也是王安石變法的背景。
3.王安石變法
教師結合圖片、文字簡介王安石,(學生能回答出王安石的相關知識更好)。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引導學生思考回答:
⑴王安石為什么要變法?其目的是什么?
學生回答(略)
教師指出北宋中期面臨著嚴重的財政危機、社會危機和邊疆危機。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希望通過變法,實現富國強兵,解決以上危機,維護北宋的統治。
⑵王安石變法的主要措施是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中“王安石變法主要措施”表,幫助學生掌握變法的名稱,結合內容分析變法措施的作用。變法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增強了國家的經濟、軍事力量。緊緊圍繞富國強兵這個核心內容。
⑶王安石變法為什么最終失敗了?
變法雖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由于變法損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個人利益,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宋神宗死后,1086年,反對變法的司馬光任宰相,新法幾乎全部被廢除,變法最終失敗了。
王安石變法雖然失敗了,但王安石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感和激流勇進的精神和膽識一直為后人稱頌。指導學生以“我看王安石變法”為題寫一篇小短文,并進行簡單交流、總結。
總結歸納過程:
本課以多媒體為教學平臺,以師生交流為主要學習方法,把本課主要內容總結在一張幻燈片上,在學習過程中逐步展示給學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始終對本課主體內容有直觀認識。學習之后,教師指導學生以圖示的方法將主體內容總結出來,使學生從宏觀上掌握本節課內容,教師強調重點內容是“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和“王安石變法”。
課后活動提示:
請學生以“王安石變法”這一內容為主,通過閱讀課外書籍或網絡,收集相關資料豐富和完善“我看王安石變法”這一短文或制作小課件,并將成果在班級內展示、交流。
板書設計
一、五代十國
1、五代十國的更迭:907年
2、后周世宗的改革
二、陳橋兵變:960年、趙匡胤(宋太祖)、北宋、東京
三、“杯酒釋兵權”
1、“杯酒釋兵權”
2、派文臣擔任地方官
3、派官員管理地方財政
4、皇帝直接控制禁軍
四、王安石變法
1、變法的歷史背景
2、變法的內容及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