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的基本結構和功能(第二課時)(附教學反思)
〖教學目標〗
1.知識:通過觀察,識別動植物細胞的結構。
2.能力:發展創新思維能力――不完全歸納法;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主動參與討論、交流、探究,學會合作。
〖設計理念〗
1.以探究活動為教學的核心;
2.注重學生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思維能力、認知結構三個方面的全面發展;
3.以學生的發展為本;
4.努力營造積極友好的學習氛圍。
〖學生狀況分析〗
通過小學《科學》課的學習,學生已初步知道了細胞這個概念。在本課時的前一節課,學生已通過顯微鏡觀察了洋蔥細胞、番茄果肉細胞、人的口腔上皮細胞,對部分細胞的形態結構建立了感性認識。
〖重點目標分析〗
本節課,通過觀察大量的事實材料,采用不完全歸納法,學生應構建如下的認知結構:細胞的基本結構,動植物細胞的結構異同,細胞的概念。
〖教學重難點及學習策略〗
1.教學重點分析
動植物細胞的結構和功能。學習策略:通過大量的事實材料和視頻文件加以不完全歸納。
2.教學難點分析
非常小的細胞,學生肉眼不易觀察到,缺乏經驗常識。學習策略:通過觀察三維模型和放大的顯微圖片加以認識。
細胞是生物的基本結構單位。學習策略:通過觀察大量事實加以歸納。
〖教學過程〗
??
〖教學反思〗
一、成功之處
1.凸顯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開課時教師打破學生的心理平衡,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正課中教師及時組織學生推進學習進程,適時地倡導學生積極充分地肯定自我和他人的勞動成果,使學生塑造了良好的自我形象;結課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達到溫故而知新的效果。
2.凸顯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整個學習過程始終以學生的探究活動為核心,七年級四班的40位學生有38人都積極參與活動,知識、技能、情感目標的達成都通過學生的親身探究而感知,而非教師的告知,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都樂學不疲、興趣盎然。
3.秉承“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課程理念,本課不再局限在學生認知結構的完善,而是著眼于學生終身受用的學習方法(不完全歸納法、演繹法)的培養、情感價值觀(合作精神、積極肯定自我和他人、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生命是物質的的唯物觀)的形成,能力的培養(大膽猜想、學會傾聽,學會交流、學會評價)。
4.在七年級十二個班中較差的四班教授本課后,全班學生對生物課產生了廣泛而濃厚的興趣,為后期的生物教學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有待改進之處
1.本課主要探究“細胞結構”這一認知重點,而對“細胞功能”的探究力度不夠,在下節課“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單位”中還應重點加以突破。
2.分組討論中,四人小組中小組長、發言人、筆錄人、評論員的職責應該具體明確。小組長在討論之初應收集組內意見、確立在討論活動的各個階段的討論主題,小組長應調動各成員積極參與討論;筆錄者應認真記錄各成員的觀點;發言者在交流討論結果時要能簡明扼要地闡述本組的討論成果;評論員應對各組的意見進行整理比較,并發表本組的評論。成員間的職責分工是固定下來還是靈活轉換,都還有待探索。
3.對四班另兩位未積極參與本課的同學,今后應因材施教,重點培養其對生物課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