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二節水分的散失――蒸騰作用(四)
夏季造林剪除部分枝葉,主要是減少蒸騰面積,因為此時蒸騰作用旺盛,新栽的樹又無新根吸水,很可能因為缺水而死亡。
(3)陰天、傍晚移栽植物,以及移栽后的植物要遮蔭,都是為了降低蒸騰作用,提高植物移栽的成活率。
(4)大樹下面的樹蔭,沒有陽光的照射,氣溫較低,另外,大樹的蒸騰作用和光合作用分別增加了周圍大氣的濕度和氧,所以說“大樹底下好乘涼”。
小資料
一、自制氣孔開閉活動模型:
在一張硬紙板上畫出葉下表皮的一對保衛細胞及周圍的幾個表皮細胞(用彩色紙板效果更好),把保衛細胞剪去,只留下周圍表皮細胞的部分。第二步,選兩個大小相同的長形的薄塑料袋作為兩個保衛細胞(袋口向下)。在兩個塑料袋的相鄰一側的中央,用粘合劑各粘上層數相等、大小相同的長橢圓形的塑料薄膜。再用粘合劑把未加厚的相對一側與表皮細胞粘合。第三步,把袋口粘合,僅各留一小孔,并與“y”形的玻璃管的上叉口相連通(不能漏氣)。“y”形下叉口,可與打氣器械相通。打氣時,當氣體進入塑料袋內(相當于保衛細胞內水分增多時),由于內側壁厚,外側壁薄,張力不均勻,“氣孔”部位被打開。泄氣時(相當于保衛細胞失水時),袋壁張力減小,恢復原樣,氣孔被關閉。
二、葉蒸騰水分演示實驗:
取甲、乙大小大致相等的新鮮枝條分別插入裝有相等水溶液的三角燒瓶中,放在已調好的托盤天平的兩個盤上,再重新調好天平,過10分鐘左右觀察到,天平向右傾斜。顯示出左盤燒瓶中的水通過葉片散失的水分較右盤多,說明了葉片不僅能散失水分,而且葉片越多,散失的水分越多。
實驗中燒瓶如裝的水溶液溫度為25~35℃時,可以縮短實驗時問,把兩燒瓶從調好的天平移到陽光下或溫暖通風的地方。過幾分鐘后再放在天平的托盤中,現象更為明顯,效果更佳。
第四章第二節水分的散失――蒸騰作用(四)